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后续+全文》,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夜风,从山谷中吹过,吹走夏日的炎热。北方的恢弘的群山之间,一座巍峨的高塔傲然耸立。此塔名为昊天塔,相传兴建于隋代,高十五丈(现代考证46米),通体用砖石砌成,雄壮宏伟,高高的塔尖仿佛要划破天际。借着依稀的月光远远望去,塔身上满是岁月留下的斑驳和风吹雨打的痕迹。可这些印记却不曾让它黯然失色,反而散发着厚重古朴的光辉。塔身上,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猛虎野兽,在从各个窗口中散发出的灯火映射下,栩栩如生。一双双充满蔑视的眼神,遥望着远方的大地。朱棣站在昊天塔的最顶层,南眺如画江山。微风归来,挂在塔窗口的窗帘微微颤动,阁楼中檀香的青烟随风飘散。下层塔楼中,哒哒的木鱼声还有僧人诵咏的梵经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的同时又在耳中盘旋,久久不散。“这么说,老...
《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后续+全文》精彩片段
夜风,从山谷中吹过,吹走夏日的炎热。
北方的恢弘的群山之间,一座巍峨的高塔傲然耸立。
此塔名为昊天塔,相传兴建于隋代,高十五丈(现代考证46米),通体用砖石砌成,雄壮宏伟,高高的塔尖仿佛要划破天际。
借着依稀的月光远远望去,塔身上满是岁月留下的斑驳和风吹雨打的痕迹。可这些印记却不曾让它黯然失色,反而散发着厚重古朴的光辉。
塔身上,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猛虎野兽,在从各个窗口中散发出的灯火映射下,栩栩如生。一双双充满蔑视的眼神,遥望着远方的大地。
朱棣站在昊天塔的最顶层,南眺如画江山。
微风归来,挂在塔窗口的窗帘微微颤动,阁楼中檀香的青烟随风飘散。
下层塔楼中,哒哒的木鱼声还有僧人诵咏的梵经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的同时又在耳中盘旋,久久不散。
“这么说,老爷子选中了老三?”朱棣的声音响起,有些沙哑,没有太多的感情。
他身后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武士,谦卑的单腿跪地,注视着脚下的地板,没有抬头。
“臣不敢妄言!”武士开口说道,“但是黄公公说,陛下现在已经到了离不开吴王的地步,一刻不见老爷子就心急如焚。而且,当日老爷子急病之时,明显有对群臣表明,立吴王为太孙之意。可是当时被太子妃和淮王打断,老爷子脱危之后,立吴王为监国!”
“呵!太子妃?”朱棣依旧看着远方,眼里露出一丝嘲弄,“吕氏算什么太子妃?她也配?”
朱棣是一个骄傲的人,从小骄傲到大。这世上能让他钦佩的人不多,能让他认可的女人更是只有一个半。
一位是他的养母,却一直被他奉为亲生母亲的已故马皇后。另外半位,就是他已故的大嫂,昭告天下的大明太子妃,常氏。
吕氏在他心中不但配不上太子妃的名号,甚至连他嫂子的身份都算不上。
随即,朱棣的嘴角动动,脸上的嘲弄更深了,“淮王?这么说,朱允炆也想趟这浑水?真是自不量力!”
“黄公公说,太子妃和淮王一直在暗中拉拢他!”武士回道。
“哈哈哈!”朱棣似乎听到了什么好笑的笑话,在窗口抑制不住的大笑起来,“他们娘俩还真是够看得起他们自己的!”
朱允熥有想法,入了老爷子的眼缘,出乎朱棣的意料。
但是朱允炆他从来都没放在眼里,在他眼里那就是一个只会读书跟小猫一样的黄口小儿。
可是朱允熥呢?
朱棣的笑声停止,脑中浮现一个总是躲在他大哥背后,偷看他们这些叔叔,不善言辞的孩子。
其实在他心中,他对朱允熥的观感比朱允炆要好上许多,甚至隐隐的还真有那么一丝丝亲情在其中。
一是因为那个已经故去的贤惠的嫂子,二是因为朱允熥那个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外公。
朱棣第一次上阵,就在常遇春的麾下。
当时对阵的是北元的残军,常遇春大将军直接扔给他一身铁甲,一把斩马刀,告诉他。军中没有啥鸟皇子,有的只能是杀人的好汉子,是个带把儿的就跟着老子屁股冲。
想到此处,看向窗外的朱棣情不自禁的笑了。
常遇春算是他在军事上的启蒙老师,那么对朱允熥这个侄子,这个常遇春的外孙,他心中多少有些香火之情。
但是,想不到,那个曾经看起来那么不起眼的孩子,现在却是他最大的敌人。
“你下去领赏吧!”
那武士无声的退下,朱棣仍然背着手站在窗边,遥望夜色中的千里山川。
视线中是灰蒙蒙一片分不清任何景色的黑幕,但是豁然之间,在朱棣的双眸之中,一团火焰燃起,将那些纵横交错的河流与山川照亮。
那里,是北平的更北方,那里是最原始的荒凉,那里也是多少汉儿心中的梦魇,那里更是当年霍去病扬名的地方。
轻微的脚步声,在身后微微响起。
道衍和尚姚广孝洁白的袜子踩着光滑泛着微亮的地板走来,默默站立在朱棣的身后。
朱棣眼中的火焰慢慢消退,笑容重新挂在脸上,“想起了一段旧事!”
姚广孝也看着窗外的夜色,“说来听听!”
朱棣指着窗外,“我十三岁时曾和常大将军约定过,将来我们一起征战漠北,誓要扫清胡虏,让中原不再受胡人蹄铁践踏,把大明的旗帜插到阿尔泰山,甚至更远!”
话语中朱棣抿着嘴唇,眼神愈发明亮。此刻他的表情不像是一个城府深沉的王者,而更像一个心怀志气的倔强少年。
“那样的成就,不适合一个藩王,而更适合一位帝王。”姚广孝的声音很轻,“如果一位帝王做到了,他的成就远超汉武唐宗!”
朱棣忽然一笑,“我不需要向世人证明什么?我也不在乎所谓的功绩!我知道我一定比历代的帝王都强。”说着,眼神如剑,“因为,我从没想过要病死在床上,我朱棣要死,也要死在战马上!死在大明国土之外。”
然后,朱棣微微扭头,看着姚广孝的侧脸,“如果我坐上那个位子,我会把这里,把这片近百年来胡人南下的前哨地,变成北征的出发点。”说着,他又笑起来,如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从此以后,不会再有胡人南下,只有汉儿北上开荒!”
啪啪啪,掌声响起。
姚广孝轻轻拍着巴掌,缓缓笑道,“可惜没有史官,今日一番话,若是能留于文字,必定流传千古,让后世帝王汗颜!”
“不碍的。”朱棣微微笑道,“等本王登基时,再说一遍,当着所有的大臣,再说一遍!”
“那小僧等着那一天!”
随后,两人无话,静静看着窗外。
几盏灯火在两人的视线中,慢慢游走。
那似乎是,北平城中的打更人,在巡夜打梆。
北平之名,来自朱元璋。
洪武元年,刚刚登上皇帝位,还没彻底平定天下的朱元璋。在壮年之时,对着北方蒙元的大都嘶吼,从此以后你叫北平。
北方安定太平之北平。
中原的敌人从来都是在北方,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再往前是彪悍女真人的中都,再再往前是同样兴起于草原契丹人的南京,辽国的陪都。
几百年来,这里不但是北方的雄城,更是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座城池就像是一位满面风霜之气的北方汉子,不动如山。
为了攻取这座都城,大明出动了二十五万最精锐的部队。
淮人,楚人,赣人。
这些百战的大明精兵在两位绝世勇将,徐达和常遇春的带领下,摧枯拉朽直接攻到了大都城外的通州。
当时,面对倾巢而出的大元铁骑怯薛军,中原男儿选择了用北方胡人最擅长的 方式,从正面击溃他们。
常遇春,郭兴,率领骑兵在北方大地上和元军正面碰撞。胡人不败的骑射神话破灭,大明的男儿到了大都城下。
那一战后,元顺帝发出了今日复做徽钦二帝耶的惊呼,弃城逃走。
常遇春身先士卒,带领大明虎贲爬上城墙,攻入了几百年来,无数中原男儿泣血北望的汉家旧地。
“广孝!”
想起往事,朱棣人仍旧热血沸腾。
“小僧在!”
“咱们现在怎么办?”
“继续等!”姚广孝笑道,“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飞冲天!”
~~~
感谢大家支持,晚饭时还有。
明天开始,每天三更,在下午三点前,一起奉上。
北地的风,来的有些晚。
南方已经是春风明媚,鸟语花香。
这里的绿色刚刚爬满山坡,嫩嫩的枝桠开始在枝头绽放
这是一片梨花林,洁白的梨花在微风中荡漾着枝条,空气中满是清新的花香。
唰!
刀光,忽然在林间闪过。
然而凌冽的刀光却没有破坏梨花的美感,反而给这些娇嫩的梨花,带来些铁血和肃杀。
一个魁梧的在林中不断挥舞手中的长刀,刀光掠过他身上绣着龙纹的锦袍随风轻舞。
这是一个魁梧有力的汉子,浑身好似豹子一样充满了力量,锐利的眼神,浓密的胡须,凌冽的刀法,这些种种在告诉天地,这个男人是多么的不可一世。
手中长刀再次挥舞,呛地一声弱弱却坚韧的龙吟,从刀锋上传出。刀锋所过之处,片片梨花落下。
男人手里的刀,不是什么宝刀。就是大明军中制式的雁翅刀,刀身有些发黑,刀刃却极其锋利明亮,刀身上的摩擦痕迹代表着这把普通刀,痛饮过敌人的鲜血。
男人在林中的步伐越来越快,手中的长刀也越来越快,刀锋之声从一开始的若隐若现,变成了隐隐呼啸。然后从呼啸,再变成了阵阵惊雷。
霎那间,林中满是璀璨地刀光,还有梨花坠落的叶影。
喀嚓!最后一刀停止。
男人将刀掷于地上,锋利的长刀陷入泥土,转身之时锦袍带起阵阵威风。一棵梨树,忽然一刀两断。
啪啪啪,林外传来清脆的鼓掌声音。
一个面容清瘦,目光透彻,身着黑色僧衣的僧人大步进来,“燕王的刀法,越来越精进了!”
被叫做燕王的男子傲然一笑,“雕虫小技,于战阵之中毫无用场,但是私下,可以强身健骨!”
这里是北平,大明的国门。
这个男人,是这里的王,大明燕王,洪武皇帝第四子,朱棣。
朱元璋曾说,诸皇子之中,燕王最为骁勇所以汉家燕云旧地,封给了朱棣。
燕云旧地,燕云十六州。
五代十国时,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了辽国契丹。
从那以后,中华大地开始了数百年的屈辱。
没了燕云屏障,胡人从容南下牧马,战争的铁蹄蹂躏中原。
几百年的屈辱岁月中,代代男儿北望河山血泪凄凉。
几百年的厮杀战争之中,无数豪杰至死仍在眺望北方。
直到大明,三十万大军北上一战破城,攻破了大元的大都,也收复了这片残缺的旧河山。
这里改名北平,北方太平。
这里驻扎着大明最精锐的边军,汉人,蒙古人,女真人在燕王朱棣的统帅下,让这里真正做到了太平。
朱棣和那黑衣僧人,并肩走在林中。朱棣微微在前,僧人隐隐在后。
侍卫们远远的站着,不敢打搅。因为他们知道燕王和这僧人虽然是臣,但也是至交好友。
僧人法号道衍,俗家名字姚广孝,是天下有名的佛家宗师。同时,也是天下有名的博学之辈。
“广孝!”朱棣停住脚步,忽然捏下一朵梨花,开口说道,“京中有消息吗?”
姚广孝微笑,“还是那些消息,陛下封朱允炆为淮王,封朱允熥为吴王。”说着,顿了一顿,“咱们都看走了眼,那位不显山不露水的三皇孙,居然突然之间,深得陛下的宠爱!”
“吴王!”朱棣笑笑,“老爷子还真是宠他!”
说完,朱棣于山坡上眼望南方,目光清冷中带着深沉的意味。
太子故去,他一直等待的机会来了。
龙生九子,都想成龙。
他朱棣上马治军,下马牧民,文治武功在诸位皇子中出类拔萃,为何不能坐那个位子?以前有大哥朱标在,他只能把这样的想法深埋在心中,但是大哥现在走了,坐上那个位子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
他天生就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天生就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天生就有一股百折不挠的气概。
少年投军入大将军徐达帐下,冲锋陷阵从未堕了朱家的威风。成年之后执掌边地,无论是北元余孽,还是高丽小国,都要避其锋芒。
大明,除了他,还有谁更配得上那个皇位?
如果我为大明皇帝,必然长刀向北横扫八方。
如果我为大明皇帝,必定文治武功万国来朝。
如果我为大明皇帝,必让百年积弱变成历史,麾下男儿皆是虎狼。
朱棣收回失望的目光,脸上带着些肃杀,“京中没消息?就是说,老爷子对皇储到底立谁,还在犹豫?”
“可能是犹豫,也可能是心中已经有了人选!”姚广孝依旧微笑,“暂时不愿说而已!”
“你说,老爷子会不会选我?“朱棣正色问道。
姚广孝摇摇头,”燕王,您是四子,您头上还有哥哥,无论嫡长都轮不到你呀!“
”哼!“朱棣冷哼一声,梨花在手里变成碎末,”他们可没我强!“
说着,目光忽然一变,“既然不是我,也不可能是我的哥哥,那会是谁?”
“皇孙!”姚广孝吐出两个字,“为了诸王之间的平衡,陛下一定会选择皇孙,立皇太孙!”
“黄口小儿,安能高居大位?”朱棣怒道,“他凭什么?吴王?淮王?哼,我北征漠北的时候,他们还吃奶呢!”
“还是那句话,为了平衡!”姚广孝说道,“如果皇位从诸子之中挑选,无论您,还是秦王,或是晋王,都不会满意。陛下是担心,百年之后,诸位王爷大起刀兵,相互征伐!”
“立个皇孙他也镇不住我们!”朱棣冷笑道,“除了大哥,我们谁也不服!”
“但是有大义!”姚广孝正色道,“如果是太子嫡子继位,那就有君臣大义,秦晋二藩不敢受千夫所指,挑战中央!”
“我敢!”朱棣继续冷笑。
“那就等!”姚广孝微笑,“静待时机!”
说着,姚广孝向前几步,看着朱棣,“陛下最反感的就是别人挑战他的权威,燕王虽然深受陛下宠爱,但是也不能在此时跳出来。要知道陛下之所以没说皇储的人选,就是等着有人跳出来!”
朱棣默然,姚广孝说的对。
他太了解那个父亲了,正如那个父亲了解他自己。
他的权威不容侵犯,他的选择也不容侵犯。
他先是一个皇帝,才是一个父亲。
在天下大局面前,亲情只能稍稍靠后。
“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朱棣的眼中有些不甘。
“新皇登基!”姚广孝目光落在梨花上,忽然一笑,“新皇登基,诸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他必不能容。”
是的,哪个皇帝会任由自己的叔叔们,手握重兵。哪个皇帝又会任由自己的叔叔们,麾下有无数虎狼之士。
皇孙年轻,年轻人总是沉不住气,总是想出头,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拿自己的叔叔们开刀,似乎是一个树立皇帝权威的最好选择。
“等到新皇按耐不住,对藩王们动手,燕王的时机就到了!”
“呵呵呵!”朱棣爽朗的笑了起来,“好,咱们等!继续等!”
说着,大手一甩,大步前行,“给京里咱们的人,钱财加倍。多设耳目,多招揽大臣!”
说完,已经到了林外翻身上马。
手中不知何时多了一把硬弓,朱棣朗声道,“儿郎们,跟着我打猎去,今天必要打到一头黑熊,咱们吃熊肉!”
如狼似虎的侍卫们大喊,“跟上燕王!”
目前阶段,大元只是被赶走,并未被消灭。
从徐达和常遇春两位大明功臣,攻破元大都之后,大元丧失了在中原地区的合法统治,成为了丧家之犬。
但是逃到了塞外,并且依然拥有众多兵马的北元,在辽东和草原上仿佛找到了当初祖先那种征战天下的感觉,对新生的大明虎视眈眈。
朱元璋或许在后世被许多文人诟病,但是在军事上,没人能质疑他出色的军事天赋。
从建国开始,朱元璋就把北元当作大明唯一的,也是最难对付的敌人。大明从徐达开始,无数能征善战之将军,率领大明开国的虎狼之师连年北伐。
其中固然有不亚于霍卫之功的捕鱼儿海大捷,蓝玉打得北元皇帝和太子单骑逃走。还有傅友得,宋晟,冯胜等人先后大破北元军队,踏平多个辽东部族。
使得野心勃勃的北元,不敢正面应对大明的锋芒。
咚咚咚!皇城之中,天子召集诸将的鼓声在天地间回荡。
那面鼓,就是朱元璋当年征战时惯用的军鼓,一共有两面,一面竖立在皇城之前,称之为阙。用于天下遭受不平的百姓,鸣冤告状。
另一面竖立在紫禁城的宫墙上,用来召集京城中能征善战的将领。
咚咚咚!鼓声还在回荡,天地之间满是肃杀之气。
这鼓声是如此的令人心潮澎湃,以至于坐在朱元璋身边的朱允熥竟然有些热血沸腾,再也坐不住,直接站了起来。
咚咚咚!鼓声还在天地间回响,像是龙吟不肯散去。
朱元璋御案旁,那落在架上,陪着他征战数十年的宝刀,在鼓声中微微摇晃,似乎要挣脱刀鞘的束缚,亮出不可一世的锋芒。
数不清的锦衣卫士,还是铁甲重卒,于奉天殿外肃穆而立,他们的目光锐利,身材挺拔,仿佛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就会翻身上马,奔向四方。
“这才是堂堂的开国气象!”朱允熥心中暗道。
看看身边轻抚宝刀面带笑容的朱元璋,发现后者也在看着他。
“小子!”朱元璋沉声道,“爷爷教你怎么打仗!”
~~~~~
鼓声落下,殿中群臣站成一列。
殿外,铿锵有力的脚步声传来,头发花白的将军,手持宝剑身着铁甲昂然上殿。
“臣,傅友德参见陛下!”
“臣,冯胜参见陛下!”
“臣,虎威军指挥使!”
“臣,龙威军指挥使!”
“景川侯曹震!”
“定远侯王弼!”
“鹤寿侯张翼!”
“和州伯王虎!”
一声声慷慨的吼声在奉天殿中响起,百战的将们对龙椅上的老人下跪行礼。
“臣,同知都督耿炳文!”
“臣,殿前军指挥使李景隆!”
“臣,武定侯郭英!”
“臣,安陆侯陈百胜!”
“臣,龙骧军指挥使平安!”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殿中吼一般的声音响起,殿下的人都是大明开国的名将。
许多人已是白发苍苍,但站在那里,却依然有着蔑视天下群雄的气势。
朱允熥的目光在他们身上扫过,郭英小名郭小四,是朱元璋的卫士出身,耿炳文是耿君用之子,平安是朱元璋的养子。
还有那些壮年的,从小就跟随父辈在军中效力,见证大明崛起并且百战百胜的将军们。
这些人,只是大明开国将领的一部分,在边关在边地,还有着大量大明的优秀将领。
这些战功赫赫的将军,正是朱元璋,也正是大明,敢于出兵塞外,马踏胡地的底气,也是守卫大明疆域,最牢固的根基。
朱允熥在看着他们,他们也在看着朱允熥。
看到朱允熥坐在朱元璋的边上,几位老臣如宋国公,冯国公等人都是一愣,随即马上低下头。
只有一人傻乎乎的,目不转睛的看着朱允熥,
朱允熥一看到此人,脑子的记忆显出此人的名字,顿时就乐了。
千古第一废物点心,大明战神李景隆!他带领的五十万大军,不但被朱棣追着屁股打!还因为嫉妒手下部将,在手下即将攻破北平城门的时候,下令收兵。
而且此人还是历史上出名的二五仔,建文帝朱允炆对其的信任可谓千古难遇。在他丧权辱国的时候,建文帝的老师们拼命的上书要杀他以正军心,都是建文帝都不许。
可是他最后是怎么报答建文帝的信任呢?
在朱棣大军兵临应天府城下的时候,李景隆和被朱棣事先买通的宫人太监们,作为内应打开了城门。
更讽刺的是,在朱棣登基为皇帝后,叙功,他李景隆竟然是靖难的第一功臣,位置在百官之首。
朱允熥想着,对李景隆微微点头,后者顿时咧嘴大笑,好像毫无心机一样。他那人,长的也是仪表堂堂,一副好皮囊。
他俩是亲戚,按照辈分,朱允熥还要叫李景隆一声表哥。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是朱元璋当成儿子养的外甥。
朱元璋对李文忠好到什么程度,好到亲儿子吃醋的地方。朱元璋少年饥寒,常受到姐夫李贞的救济和帮助,后来天下大乱,李贞带着儿子投奔朱元璋。
见舅如见娘,李文忠拽着朱元璋哭着喊舅舅。朱元璋热泪纵横,让马秀英好好抚养。
李文忠长大之后,也对得起朱元璋对他的培养,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
朱元璋当了皇帝,封李文忠的母亲,就是李景隆的奶奶,已故朱元璋二姐为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爹李贞为恩亲侯,
后来在没有任何战功的情况下,李景隆的爷爷,李贞又封为曹国公。他死之后,朱元璋因为当年受过李家的恩惠,又追封李家三代陇西王。
这可是徐达常遇春等人都没有的礼遇。
而对自己的外甥,朱元璋更是做到了,娘亲舅大。不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在李文忠死后封为岐阳王,并且因为李文忠英年早逝,一怒之下,杀光了所有给李文忠看病的医生。
后来爱屋及乌,对李景隆这个草包也是恨不得当成亲孙子。给他找老师,给他找媳妇,给他加官进爵,看他成家立业。
想到这些,朱允熥心中冷笑。
老爷子一辈子对亲人都不错,就是对这个李景隆看走了眼。
殿中的武将越来越多,奉天殿中一片金戈铁马之气。
这时,殿外,有几人先后而来。
“臣,徐辉祖!”
“臣,徐增寿!”
徐达的儿子,一门两国公,也是千古佳话。
朱允熥又想笑,那看着人模狗样的徐增寿,可是燕王从小的死党。后来因为私通朱棣,被建文帝一剑捅死了。
此刻,又有几人上殿堂,朱允熥站了起来,遥望前方。
“臣,督军府大都督常升!”
“臣,神机营指挥使,佥院都指挥常森!”
舅舅们来了,常遇春的儿子们也到了。
”臣,蓝玉,参见陛下!“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舅老爷也来了!
三人行礼抬头,看到朱元璋身边微笑的朱允熥顿时愣住。
随后三人低头入列,脸上都带着狂色的笑容。
”人齐了?“朱元璋淡淡的,却带着威严的声音响起。
”回陛下!京中指挥使以上将领,全来了!“老迈却依旧雄风在宋国公冯胜说道。
”有个事儿!“朱元璋身子往前靠靠,手托在下巴上。
殿中的虎狼之士,侧耳静听。
”有人,找事儿!“朱元璋淡淡笑道。
“陛下!”蓝玉从武将之列中,昂首而出,朗声道,"臣,当仁不让!”
说完,看着殿中群臣,满脸傲气。
他有资格骄傲,在大明开国诸将老去之后,他屡次征讨塞外,次次都是大胜而还,打得北元闻风丧胆。
“陛下万寿在即,臣愿用伪元贼子之头,为陛下贺寿!”蓝玉说话铿锵有力。
”好,就你了!”朱元璋淡淡的笑了几下,站起身,“传旨!”
殿中所有人跪下,聆听圣训。
“蓝玉为征北大将军,携神机,龙骧神威三大京营四万五千人出征,并节制边地卫所兵马。”说着,朱元璋看看蓝玉,“咱,叫秦王也听你的指派,他的兵你也可以用。记着,北元的贼子既然来,就一个都别让他们活着回去!”
“臣,遵旨!”
蓝玉抬头,余光看看朱允熥,微微的笑笑。
朱允熥也对这个舅老爷,略微点头。
“传旨!”朱元璋又道,“出征之前,皇嫡孙吴王代咱检阅三军,以壮军威!”
朱允熥大喜,“臣,谢陛下隆恩!”
除了政事上朱元璋开始相信自己,在军事朱元璋也开始有心的塑造自己。
跪着的朱允熥余光看到金色的龙椅,知道距离那个位置,又近了一步。
~~~~~
如今大明对于北元有着战略性压倒的军事优势,北元根本不敢打动大规模的入侵,这次侵犯边关,大概也是大明的经济封锁急了,要打开封锁口,出来抢东西。
大明不但军事上压迫,经济上也压迫,盐茶糖铁瓷布等等中原产出的各种制品,一概不许跟北元交易。
所以尽管北元还有着庞大的骑兵体系,可日子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散朝之后,蓝玉回了府邸,没多久之后他身边的那一群淮西武将也都纷纷到场,蓝玉专门叫人整治了好酒好菜。
这些武人凑在一起,除了喝酒赌钱,谈论的就是怎么打仗。但是现在,蓝玉出征在即他们说的却是别的事。
”蓝大哥!“景川侯曹震,拿着酒杯说道,”你说,今儿老爷子对吴王.......是不是有那么点意思?“
”何止有意思?“鹤寿侯张翼开口道,”老爷子就差没直说,吴王是皇太孙了!“
话音落下,桌子上的武人们都纷纷笑了起来。
太子在时他们都是太子一系,太子不在了他们就失去了庇护。如今太子的嫡子,武将之首常遇春大将军的外孙,有望成为太孙,他们如何能不高兴?如何能不得意?
朱允熥的出身,注定他天然是这一派勋贵的期盼。爹是太子,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总比朱允炆那个庶出的皇孙身份要强。
莫说现在朱元璋栽培朱允熥,就算是将来朱允熥想要那啥,这些人,中也会有人挽袖子上去。
要不然,为何在朱元璋晚年之时,把这些不太服朱允炆的人,全宰了呢!
众人纷纷大笑,蓝玉捏着酒杯,也笑道,”老爷子不立三爷,立谁?既是太子嫡子,皇帝嫡孙,又是俺姐夫常遇春大将军的外孙。只有三爷才能服众,只有三爷才能让咱们爷们服气呀!“
”咱爷们哪个不是在常大将军手下效力过?哪个不是受过太子爷的恩惠?他娘的咱们还都沾亲带故,你们说, 要是不立三爷,立了别人,咱们服吗?“
”蓝大哥说的是!“
”大将军说的是!“
众人纷纷点头,这些头脑简单的武夫,蓝玉的话算是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他们不想那么多,就是认亲不认理。无论是身份上,还是血缘上,他们都和朱允熥亲,所以就认吴王。
”不过,现在还没定下来,嘴上都带着把门的,别出去瞎咧咧!“蓝玉收敛笑容,对众人正色道,”只要老爷子没开口,这事就不算数!“
众人点头,这点心机还是有的。
”况且多少双眼睛都在背地里盯着三爷呢!“蓝玉又道,”不能给人落下把柄,但是咱们这些人,必须要维护三爷,明白吗?“
"那是自然,咱们以后的身家富贵还指望着三爷呢?”
“三爷是太子爷的嫡子,咱们必须维护。”
“谁他妈敢跟三爷扎刺儿,老子剁了他!”
武将们说啥的都有,蓝玉眯着眼睛喝了一口酒。
他的脑中浮现出一个人,一个太子在世时候,他就极力让太子防备的人。燕王,朱棣。
众人正乱哄哄的喝着,管家进来。
这管家原来是蓝玉身边的亲兵,伤了腿脚上不得马,才在府中当了管家。
“将军!”当了管家还是军人作派,不喊老爷喊将军,“二少爷来了!”
“他来了你干什么,让他 进来吃酒就是了!”蓝玉纳闷道。
管家口中的二少爷,就是蓝玉的外甥,常遇春的儿子,继承了公爵之位的常升。
“二少爷找您有事!”管家小声道。
“你们几个喝着!”蓝玉扔下酒杯,走了出去。
偏厅中,常升正在喝茶。
他面目和常遇春有些相似,手长脚长宽肩膀,一看就是骑马射箭的好汉子。
”老舅!“见蓝玉进来,常升赶紧说道。
”啥事?神神秘秘的!“蓝玉从小算是被常遇春和姐姐带大,所以和姐夫一家感情极好,对常家兄弟,比自己儿子还要看重。
”给你的信!“常升小声道。
”谁?“蓝玉急闻。
常升没说话,比划了一个三的手势。
他常遇春之子,算是大明勋贵中身份最显赫的人物。对于皇帝的性格,也颇为了解。
蓝玉他们在密室中吃饭自然没有耳目,可这是蓝玉家的偏厅,到处都有下人。而老爷子那神出鬼没的锦衣卫,让他们不得不小心。
蓝玉摆摆手,所有下人都退下,走远。
打开信,仔细的读了起来。
”舅公蓝玉亲启!“
信,是朱允熥用晚辈的口吻写的,让蓝玉笑了起来。
”皇爷爷万寿在即,此次出征务必要竟全功,不但要胜还要胜的漂亮。“
”朝中不知多少人眼红嫉妒您的功绩,所以熥儿多嘴,缴获金银牛马等战利品,不能私分。若抓获北元贵族女子,当安全带回大明。“
”舅公直爽豪迈之人,可有时候在别人眼中,却是桀骜骄纵。熥儿请舅公,谨慎言行,千万不可授人话柄!“
”说的什么?“
见蓝玉看完,把信放在火上烧着,常升问道。
蓝玉是胆大包天之人,什么事都不放在眼里的,除了太子朱标之外从没有人叫他收敛过言行,现在被一个小孩子敦敦告诫,他是既觉得有些好笑,又有些温暖。
”三爷让俺谨慎言行,别给人留下把柄!“
”他是长大了!“常升笑道,”开始操心起长辈来了!“
~~~
不知道蓝玉能不能听进去。
千万要听进去,不然浪费了我一片苦心。
站在院子中,朱允熥遥望夜空。
朱元璋要杀人,才不会问你是谁,有多大能耐。他杀人,都是目的性的。
原本时空,太子一死,立了朱允炆为皇孙之后。蓝玉的罪名一夜之内就多了无数。
私分战利品,结党营私有不臣之心。
不守臣礼,侮辱北元皇妃,睡了北元皇帝的女人。
因为边关城门落闸他进不去,扬言血洗边关。
蓝玉的桀骜不是一天两天了,之所以朱元璋那样性格的人能容忍他到今天,不是因为他多能打,而是因为他和太子朱标的关系。
朱允熥收回目光,心道, ”该说的都说了,看他自己!“
自己是想要那个位子,但自己也不想要一个桀骜不驯的蓝玉。
为人臣要有为人臣的样子,他的告诫是种保全,更是一种提醒。
假若朱元璋认为自己驾驭不了蓝玉,桀骜的蓝玉也一样要死。
”蕃人,不只是高丽,琉球那些人!”
大学堂里翰林学士们还没开始讲课,几个小屁孩王爷围着朱允熥,崇拜的看着他口若悬河。
前一世的朱允熥本也是个爱说爱玩的性子,对小孩格外有耐心。这一世这深宫之中本就步步惊心,又要心思缜密,虽然锦衣玉食可日子实在太揪心。
和这些小孩说说话,也算是解闷。
“知道泉州港吗?”小王爷们眼睛瞪得大大的,亮亮的,朱允熥滔滔不绝,“泉州港在闽地,原来是天下第一大港口,什么样的蕃人都有,红毛绿眼,棕发高鼻。”
说着,朱允熥在自己手臂上比量一下,“那些人的汗毛,都这么长!”
“阿!”众小王爷发出一阵惊呼。
朱允熥又道,“除了皮肤白色的蕃人,还有纯黑的,浑身上下都是黑的!”
“有多黑?”唐王朱桱惊问。
“恩,这么说吧,关上灯,只能看到牙!”朱允熥生动的比喻一下。
“阿?”众王爷又是一阵惊呼。
“咳!咳!”前边传来故意的咳嗽声,朱允炆捧着书本皱眉望着这边,一脸不高兴。
大学堂是读书的地方,虽说翰林学士们还没到,没开始讲课,但是身为皇子皇孙,如此喧哗说笑,成何体统。
谁知,众位小王爷正听得入迷,谁也没搭理他。
几个小王爷本就是朱元璋幼子,生下来就注定了富贵闲人,又年纪小没有说什么深刻的心机,朱允炆这矮了他们一辈分,平常又比较生疏的皇孙,他们还不在乎。
事实上,这几位王爷在原本时空,因为少年时和朱允炆关系不好,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都不允许他们就藩。
反而是永乐上位之后,把这些小弟弟们送到了藩国去,并且赏赐不断,恩宠有加。
见几个王爷不当回事,朱允熥也不当回事。
朱允炆又故意咳嗽两声,“咳,咳!”
“你有病!”沈王朱模不耐烦道,“你要是病了,找太医!”
说着,冲门外喊,“来人,死哪儿去了,没听见淮王咳嗽吗?”
嗖嗖,几个太监跟电视剧中挎着盒子炮的翻译官似的,点头哈腰地围在朱允炆身边,嘘寒问暖。
“熥哥儿,你接着说!”朱模回头笑道,“那些红毛绿眼的蕃人,都是哪来的呀?”
“万里之外,坐船而来!”朱允熥笑道,“天下不止咱们一个大明,极西之地,还有很多国家。都是红毛绿眼的人,还有棕色的人!”
“到咱们这得多久?”唐王朱桱也问道。
“坐船也得一两年!”朱允熥说道。
众小王爷又是连连惊呼,最小的郢王嗓子稚嫩,嚷嚷道,“那么远,那以后抢他们可不好抢!”
“你傻呀!”沈王朱模说道,“人家坐船来的,怎么抢?咱们骑马能渡海?”
“咱们可以坐船去!”朱允熥微微一笑,“打仗可不只是陆地上打,水上也很带劲!当年皇爷爷争天下的时候,不就是在水上打败了陈友谅吗?”
众人正说话,外面传来一个声音。
“吴王殿下,陛下宣您觐见!”
朱允熥回头,是朱元璋的贴身太监黄狗儿。
“有劳公公了,皇爷爷叫我何事?”朱允熥温和的笑笑。
虽说现在大明的太监没地位,可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人,总要给几分好颜色,给点礼貌。
黄狗儿压低声音,“三爷,是您那折子的事儿!”
朱允熥明白了,是自己的条陈被朱元璋看到了。
于是在太监的伺候下,整理袍服,往奉天殿而去。
“熥哥儿,早点回来接着说!”唐王在朱允熥身后喊道。
学堂里,皇子皇孙们注视着朱允熥消失,表情各不相同。
有人羡慕,也有人嫉妒,还有人不在乎。
几个最小的王爷不在乎。
沈王朱模百无聊赖的坐在凳子上,“哎,熥哥儿又去见父皇了!”说着,压低声音,”熥哥儿也真是胆子大,我一见父皇心里直突突!“
”我见了父皇,腿肚子转筋!“唐王说道。
郢王也凑过来,”我见了父皇,头都不敢抬!“
朱元璋最小的儿子,还没封王的小皇子奶声奶气地说道,”我....我一见父皇....尿裤子啦!“
~~~~~~
朱允熥边走边想,等下该如何应对。
改驿站为邮政,可是个大工程,而且还涉及到钱。
凡事一沾钱,就变得麻烦起来。
朱元璋要问的,大概就是如何收钱,如何保证驿站收的钱能真正成为朝廷的财源,而不是进了私人腰包。
要知道,这位皇帝,可是古往今来最痛恨贪官,也最知道官员什么德行的皇帝。
想说服朱元璋,就要拿出一套完善的制度。
朱允熥少年人走路极快,奉天殿转眼就到了。
但是刚大步流星的走进去,却愣住了。
殿中十几位身着朱紫袍服的官员,其中有他认识的,不认识的。
六部尚书都在,其他的应该是大理寺的少卿,太常寺的少卿等等。
看着自己孙子昂首挺胸而来,御座上的朱元璋满脸笑意。
老人就是这样,一旦看哪个晚辈顺眼了,怎么看怎么顺眼。
朱元璋心道,”这孩子,走路这架势,和咱年轻的时候一模一样,急!“
朱允熥错愕稍去,走到殿中,”孙儿参见皇爷爷!“
如果一定要较真,这样的场合朱允熥应该自称为臣。但是他故意如此,如果是臣说就要小心,如果是孙子,那说错了也无妨。
朱元璋笑笑,“起来吧!过来!”
朱允熥快步上前,站在御案边上。
“早上练武了?”朱元璋又问。
“回皇爷爷,耍了几趟拳脚,吃了一碗粥六个包子一个鸡蛋!”
“呵呵!好,能吃好!”朱元璋慈祥地说道,“你这个岁数,就得多吃!咱在你这个岁数,一顿饭恨不得吃下一头牛!”
祖孙两人一问一答,殿中群臣则是心头大震。
皇帝,什么时候这么随和过?
皇帝,什么时候和皇孙这么亲近过?
皇帝,此刻完全就像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关心孙儿的祖父!
再想想吴王这个称号,再想想朱允熥皇太子嫡子的身份。
许多人的心中,暗暗称奇的同时,也在思量着一个问题。
储位空虚,皇帝没说从儿子中选,反而对皇嫡孙格外恩宠!
做官的人,没有傻的。
而且,能爬到这个位置上的,哪个不是人精?
心里想着,脸上就有了表情。
尤其是詹徽这样的东宫旧臣们,简直欣喜若狂。
“知道叫你来什么事吗?”朱元璋笑问。
“孙儿知道,是孙儿所上,改驿站为邮政,为大明开源折!”朱允熥朗声道。
朱元璋点点头,心中对朱允熥的看重又多了几分。
别的不说,就说这股不怯生的劲头,难得!
要知道殿中可是聚集了大明中枢最有权力的官员们,普通皇子皇孙,这个场合不心怯已是难得,朱允熥不但不怯,而且说话掷地有声,更难得。
想要当领袖,除了才学,胆量,手腕之外,还要有气质。
“人来了,诸臣公有什么想问的,问吧!”朱元璋笑道。
朱允熥目光回转,看着群臣。
关于国事的考验,来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