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最初的震惊和犹豫之后,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局势,以及对彻底失控的恐惧,决策者们最终选择了批准这个充满风险的计划。
一支由最精锐的深潜潜艇“蛟龙号”(经过特殊强化改装)组成的特遣队,悄然开始了行动。
他们的任务是,潜入西太平洋深海禁区,接近那个神秘的黑色构造,启动秦听澜设计的“深海回响”发射器,尝试与那个可能掌控着全球命运的未知系统,进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
秦听澜留在了后方指挥中心,他的心悬在遥远的深海之上。
屏幕上,代表“蛟龙号”的光点,正缓缓消失在南太平洋那片深邃的、仿佛蕴藏着无尽秘密的幽蓝之中。
他不知道这次接触会带来希望,还是终结。
他只知道,人类文明最后的命运,或许就悬于这一线之间。
5 深海回响与临界边缘“蛟龙号”特遣队的下潜过程,紧张而压抑。
潜艇外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即使在强化材料的作用下,依然能听到金属发出的呻吟声。
深海的温度极低,黑暗如同实质般包裹着一切。
声纳系统不断传来各种奇怪的回波,有些是巨大的生物,有些则来源不明,令人心悸。
队员们严格按照预定航线航行,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可能存在危险的深海地形和未知生物。
随着深度的增加,海水变得越来越冷,也越来越“粘稠”,仿佛蕴含着某种未知的力量。
“深度:5800米。”
艇长沉声报告,“进入目标海域。
准备释放‘信标’。”
“信标”是一个小型、球形的无人探测器,装备了特制的声学发射器和信号中继装置。
它的任务是在“蛟龙号”本体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尽可能靠近那个位于海底平原深处的黑色构造,将秦听澜团队精心编码的“信号”发射出去。
“信标已释放,正在下潜。
信号连接正常。”
指挥中心,秦听澜和他的团队屏住了呼吸,紧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
他们发送的信号,是基于对脉冲信号和海底构造搏动频率相位关系的精密计算,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编码指令,旨在探测该构造的能量状态、能量来源、以及可能的控制参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