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连载
完整版军事历史《开国大考》,此文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可见网络热度颇高!主角有陈临黄巢,由作者“陈临”精心编写完成,简介如下:皇帝需要考试吗?需要吗?不需要吗?诸天皇帝考场来袭开国之君考试、太宗皇帝考试、中兴之主考试、亡国之君考试,总有一款适合陛下您!颤抖吧,各位陛下感受一下被考试支配的恐惧吧!......
主角:陈临黄巢 更新:2023-12-05 06:36:00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陈临黄巢的现代都市小说《开国大考》,由网络作家“陈临”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完整版军事历史《开国大考》,此文也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可见网络热度颇高!主角有陈临黄巢,由作者“陈临”精心编写完成,简介如下:皇帝需要考试吗?需要吗?不需要吗?诸天皇帝考场来袭开国之君考试、太宗皇帝考试、中兴之主考试、亡国之君考试,总有一款适合陛下您!颤抖吧,各位陛下感受一下被考试支配的恐惧吧!......
“这道题,朕怎么做对?”
“按照常理,朕的大隋……与周、与陈、与魏没有什么差别。”
“唯一的差别就是……朕开了科举……”
“所以,我们杨家天下,就是因为朕弄出了相对宽松的上升通道,给人希望……”
“才导致我们杨家天下,甚至不如高洋家的齐国……”
“甚至不如宋齐梁陈吗?”
考场,杨坚也在做题。
但这一题,他采取另外一种办法,辩证法做题。
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隋……被李渊给篡了。
根据结果反推演,正是他现在采取的各种方法下去,才导致他的隋传承不久。
因此,他准备先按照自己的既有思路,分析一下他的大隋,究竟与宋齐梁陈周有什么不同,最后反推,他不采取现在的制度,应该就能让大隋国祚长一点。
这个最大的不同,他很快得出结果。
他的大隋,唯一与这些相对短命王朝的最大区别就是,他开了科举,准备打破世家官僚的垄断。
这个举措,好像不仅没有让他的大隋长久,反而让大隋的国祚寿命,比宋齐梁陈都还要短。
这是他原本的举措。
但这一题他想要做对,显然不能那么选,这个选项,应该直接排除。
因为,李渊。
他的目光,在梁武帝萧衍和候景身上停留,最终又微微侧头,看着李渊……这个大外甥,现在在他的王朝,只是三十多岁的青年。
“昔日梁武帝萧衍开国的时候,三十九岁!”
“朕开国称帝的时候,四十岁!”
“他当了四十七年皇帝八十五岁的时候,引入了候景!”
“候景于萧衍死后两年称帝!”
“梁国灭,所以梁国的国祚,恰好五十年!”
“朕现在五十九岁,李渊三十四岁……”
“就打算他六十岁篡位登基,那个时候,朕也刚刚好八十五岁!”
“朕四十岁登基,八十五岁就被篡了,那么,朕的大隋国祚……四十五年!”
“所以,朕相当于萧衍?”
“可……朕又不礼佛!朕……难道会被李渊饿死?”
因为想要找到对比,杨坚直接就锁定了梁武帝萧衍和候景这一对开国恩怨皇帝。
梁和隋,现在的情况太相似了。
尤其是梁武帝萧衍和他称帝的年岁差不多。
李渊,某种意义上,也能和候景作对比……
“不,李渊应该是萧衍之于陈霸先……”
“算了!这毕竟是未来!朕怎么知道未来!萧衍的梁,只是偏安一隅。朕的大隋,可是真正的天下!统一的大天下!”
“朕要对比,也是对比王莽?”
“朕难道……就因为采取科举,引发了独孤家、宇文家、李家等等的抵触,导致他们揭竿而起,反了我们?”
“朕,最后也步入王莽的结局?”
杨坚思绪刚刚开始还好,可是不一会儿,他也难免胡思乱想,浮想联翩。
他一会儿试图将自己和李渊绑定,与萧衍和陈霸先作对比。
因为这个时期,距离他很近。
可是很快他发现,他想要以凡人之力,去揣测未来到底会发生什么,还是太难。
接着,他又很快把自己和王莽作对比。
因为,梁武帝萧衍的梁国,不能与他的大一统王朝对比。
只是……大一统王朝国祚在四五十年的,就只有王莽的新朝和司马炎的晋朝比较短命。
他大隋,只有四五十年的国祚……
但,无论他怎么对比,他最后的结局,都不好。
杨坚,终究受到爆料影响了,影响了心态。
“难道,篡位者,终究没有好下场?”
“曹丕篡位,曹魏国祚也才四十七年!”
“司马炎篡位,西晋国祚也才五十一年!”
“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等等篡位,国祚都是四五十年……”
杨坚思维发散,很快就自己推导出一个篡位者王朝国祚不久的规律。
这直接让他沉默又破防,报应吗?
“不……不能这样想……我大隋,必定有其他路能绵延很久!况且,朕现在知道了李渊他们家不轨!朕可以考完试,提前扼杀这个因素!”
杨坚又慌忙跳转另外一个思路。
“我们大隋想要长治久安……”
“答案肯定是在……”
杨坚他看着试卷,不断进行分析,一下子也选出自己待定的答案,
“甲:多个完美统治制度形成合力、乙:相对固化利益阶级掌控强权、丁:内儒外法不断愚民当好牛马这三个选项当中!”
“可是……甲!”
“什么才叫完美制度?”
“这世界上,有完美的制度吗?”
“汉武帝制度不够完美吗?还不是被王莽钻空子了?”
“我们……这种篡位的皇帝,最擅长钻制度的空子了……”
杨坚又沉默了,自己最了解自己,身为权臣篡位,他太知道他们这类人的优势了。
“相对固化利益阶级掌控强权……”
“这个答案……朕的大隋要长久,也要外戚或者是宦官等固定阶级,掌握强权吗?”
“可……始终是要被篡的啊!朕就是外戚啊!王莽,开了一个坏头啊!”
继续分析,杨坚发现,他心乱了,前所未有的乱。
知道大隋国祚,他试图反推,但却因此想到更多,心变得更乱。
正因为自己的成功路径,太容易复制了。
而且,正因为他看到得太多了,他也知道这一题各种选项背后的历史事件和结果,更加不容易选了。
王莽这种人,太多了!
多到,他都不能保证……未来还有多少!
“如果……知道太多也是一种错的话。”
杨坚也很快发现,想太多。
知道太多,困扰了他,但他又不可避免让自己想太多。
他心头一动,又采取了反向思维,看向了最后一个备选项。
“那么,内儒外法不断愚民当好牛马……这个选项,朕还没有看到过反例,朕对它造成的未来情况,也无法预判。”
“相反,如果我们真的实现这个,是否,就真的能够让国家长治久安?”
“选吗,能选吗?”
“内儒外法可是汉宣帝以来,一直推行的……”
“放在我们大隋,合适吗?”
一通分析,杨坚算是磕磕碰碰得到了自己的选项。
只是,他这种人,一向多疑……一向只做有把握的事情。
整个中原大地,经过三百多年的战乱,还有内儒外法的土壤吗?
这个选项,杨坚不知道,所以……他可以选这个答案吗?
自己的大隋,只要稳定安定下来……内儒外法能发挥作用吗?
“阿罗……如果是你,这道题,你想要怎么选啊?”
杨坚发现无论如何也平复不了内心,这直接让他下意识的看向红色求助按钮。
他想老婆了。
这一刻,他想他的贤内助独孤伽罗了,他也想要求助。
抛开母老虎善妒不说,母老虎在政治嗅觉上,与自己不相上下,肯定能选出这个答案吧。
小说《开国大考》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大明。
洪武十四年,应天朝堂。
朱元璋求助现场。
考生朱元璋启动场外求助,自动调节时间速率,场外时间为考场内答题时间两倍,场外求助时间倒计时:17分58秒……17分57秒!场外求助,可随时提前回归。时间耗尽,直接强制回归。
朱元璋瞪大眼睛,看着半空中倒计时,试图发现回归秘密,然而……他甚至都没有发现什么转换,只是眼前景象模糊一下,再次清晰的时候,他就看到了朱标、马皇后等人出现在眼前。
“父皇!”
“陛下!”
“重八!你没事吧?”
朝堂上众人也露出惊喜,主心骨回来了,他们心也定了。
“妹子,标儿,徐达……”
“好!咱考试竟然真的可以回来!”
朱元璋也露出惊喜,随后连忙道:“妹子,标儿,你们可知道!咱在考试,咱向后面的皇帝打听到,咱的大明,国祚和两宋差不多长!”
“对了,咱的考试……”
“父皇,不用说了,我们都看到的,也听到了部分你们的聊天!”
朱标连忙解释一下,随后就回归正题:“父皇,别浪费时间了,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帮您答题!”
“对对对!答题要紧,答题要紧,这可是五年的寿命!”
朱元璋也赶紧回神,扫了一眼空中出现的试卷试题直播场景,直接开口:“这一题,大家快帮咱分析一下,怎么选正确答案!咱已经知道了,我大明国祚至少三百年!由此,直接可以推断,我们的一系列开国举措,都对了!但主要是以下什么方面原因,才能让我们大明国祚这么长的!”
“还有!咱在考场之中,好像也得到了一个提示,大家好像都可以确定排除选项丙:善待百姓心系百姓万民拥护!”
“为什么排除,咱就不明白了!对待百姓好,就真的不能让我们大明长治久安吗?”
朱元璋立即回到了做题状态,同时也是发自内心疑惑被果断排除的选项。
对待百姓好,不能让大明长治久安!这是有些挑战他的三观认知!
出身底层的他,就是有个朴素的观念,对待百姓好,王朝才能长治久安。
这是大多数百姓的朴素愿望,哪怕他现在屁股已经站在了统治阶级顶层,他还是有这样的初心。
“这个……”
朱标犹豫了一下,下意识的看向李善长。
“陛下,此题太子殿下也和我们刚刚商议了一下,除开王莽、始皇、刘邦等陛下的例子……”
李善长就直接开口举例:“我们还可以找到反例,汉武帝当年对待百姓……能说好吗?可是,大汉照样也能传承两百年……由此可以得出,王朝长治久安和对待百姓好不好,关系不大。”
“汉武帝刘彻!”
“这……”
朱元璋更是愣住了,脑海之中迅速出现汉武帝为抗击匈奴,不断压榨民力的场面。
“是啊!汉武帝昔日搞出那么多暴政恶政……大汉还不是没有亡,他只需要在晚年下一个罪己诏,就让濒临灭亡的大汉,一下子又起死回生……还能继续传承下去。”
太打击人了!
朱元璋熟读历史,自然也知道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有四十年都在打仗。
四十年的打仗都直接掏空大汉家底了,但晚年一个罪己诏,就拨乱反正,让大汉继续传承下去。
对百姓不好,可大汉还能继续传承。
这个例子,对应这个选项,让朱元璋心态都受到了一点影响。
“好吧,既然这一个选项,可以排除,那其他呢?”
“其他选项……是王朝长治久安的答案吗?”
朱元璋也很快调整心情,继续应对题目。
他先前也只是忽略了汉武帝的举措,其实汉武帝举措已经试探出王朝可用民力下限,只要后续的王朝对待百姓在这个下限范围之上,王朝就可以持续。
同样的例子还很多。
南北朝某些昏君上位,还不是搞得民怨沸腾。
可是换个皇帝,人家百姓照样能够继续忍受,对于帝国传承方面,百姓生活的好坏,还真不影响。
“嗯!怎么大家不说了?”
朱元璋忽然发现,朝堂有些安静了,狐疑扫了一眼,发现众人似乎欲言又止。
“这个的话,父皇……“
朱标就略显尴尬的解释:“我们不太好说,我们当前,好像也只能排除丙答案。”
“其他答案……大家不好说,这毕竟涉及了,我们大明当前的国策……这些国策,是父皇您定下的……”
“都什么时候了!还在乎什么啊!”
“咱要答题,要选择正确答案!”
朱元璋一下子懂了众人的忌惮,当即敞亮大手一挥:“你们尽管说,这也是难得能检验我们开国定下的各项措施的问题!有问题咱就改,只要对大明好!”
朱元璋自然是开明的,尤其是对待国家大事,他也知道这些国策,不是他一人能够决定的。
“李善长,你说!毕竟,这些年这些国策,都是我们大家一起商量的。现在……你觉得此题,我们大明应该选什么?”
他直接点名李善长。
“陛下,臣认为……我们大明国祚堪比两宋的原因,应该是……甲答案吧!在陛下的引领下,我们共同完成了多种制度设计。譬如,陛下的藩王制度,陛下定下的户籍政策制度……还有我们的《大明律》,陛下不断完善的《皇明祖训》,都让我们大明有序运行……各行各业,各司其职……”
都有朱元璋保证了,李善长直接回答:“这天下,人心易变,但制度难变……”
“尤其,自始皇定下郡县制以来,这一千多年来,郡县制……基本没有变……”
“陛下基本上也是看透这一点,才不断完善我大明各项制度的。”
作为开国设计团队之中的智囊,李善长自然相当清楚大明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
也清楚知道,制度在推动王朝绵延不断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开国皇帝以及他们这些开国团队,经过无数次王朝更迭……
已经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最基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建章立制,确定江山社稷的运行规则!
“制度吗?这难道就是我大明国祚超三百年的重要原因?”
李善长基本上把自己心中所想说出来了,朱元璋也再次看了一下,发现,还挺符合他的倾向的。
尤其是,这道题排除了明面上最正确的选项:善待百姓心系百姓万民拥护……后,甲选项,好像还真的是无可挑剔。
然而,这么容易得出答案,朱元璋自然不太甘心。
这不是浪费求助机会了。
“其他呢……两汉可是四百年……这里面的选项,有没有两汉四百年的答案?”
他自然不满足,大明如果靠制度才三百年,他可不满足,想要更多!
“父皇,您忘了啊。”
“两汉四百年的答案,您以前都排除过……”
朱标这下能回答了:“两汉四百年的答案,就是乙:相对固化的利益阶级……”
“您可是定下祖训,不得后宫干政……也让我们大明子孙后代,尤其是确定皇后人选时候,娶平民百姓女子。这样的话,我们大明没有外戚,尤其是相对于两汉,肯定没有强势外戚……”
朱元璋朱标父子两,绝对是列朝历代以来,在开国设计方面,时间最多,花心思最多的人。
这些问题,他们先前都经过无数次探讨商量过。
小说《开国大考》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老师,弟子大概明白这皇帝考场让太祖他们考试的意义了。”
“也知道为什么会考太祖陛下他们的初心了!”
大明,嘉靖年间,阳明学院。
王阳明弟子薛侃,看着朱元璋考试直播场面,忽然像是开悟了一样,略有些激动的看着王阳明。
“尚谦,怎么说?”
王阳明扫了一群弟子,薛侃算是比较有悟性的。
“知行合一!”
迎着王阳明目光和同窗们的注视,薛侃脱口而出:“这一题考验的是各朝代开国皇帝他们,是否知行合一!”
“初心初心,这和老师的致良知差不多!或者,初心就是致良知!”
“我们普通人如果致良知成功了,会明白人生的意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知道自己以后走的路!”
“放在皇帝们,尤其是开国皇帝身上,这就更加重要了!这初心决定了王朝未来走向!”
“总而言之,是让太祖他们再次明白,他们建立大明的初心是什么,才能更加好的带领大明,朝着那个方向行动!”
“同时,我们看到太祖他们考试,也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太祖他们!太祖的认识、经历、甚至治理大明的方式,好像都能从这场考试看出!”
薛侃侃侃而谈,这算是他看到目前考试的一些收获和启发了。
这是王阳明留给他们的任务。
“这个,太对了吧,薛师兄总结好像不错!”
“这题,好像就是让开国皇帝们致良知!”
“薛师兄也说得对,好像我们看了太祖考试……感觉太祖也和我们差不多,都会为科举而烦恼,太祖好像,也就是普通人?”
“这好像也让太祖致良知?”
薛侃此话一出,自然是得到了学院中学子们的认同,毕竟他们都是心学系,套用上心学一看,个个好像就豁然开朗了。
“其实,老师……”
“弟子也感觉,这个皇帝考场出的题,好像用了我们的心学?”
就在此时,王阳明另外一位重量级的学生王艮也说话了,还提出了一个更加重量级的观点。
“只不过,这个心学,好像没用在我们本身身上。”
“而是运用到整个王朝整体!”
“利用这些开国皇帝,来了一场对王朝来历的致良知?”
“不仅让开国皇帝们……明白了国家从何而来,也让我们……换一种角度,再看我们的王朝兴衰?”
王艮虽然提出观点,但也不敢确定,他只能一边说,一边利用自己的认知,来分析。
“这在以往,好像只有温公先生的《资治通鉴》涉猎,但《资治通鉴》只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王朝政策的描述,用来警示皇帝,警示后人……看了,能够得多少,大家都不知道。”
“反而,这场考试,能够检验一下皇帝们对王朝的认知,掌握?”
王艮尝试总结,迎着王阳明的目光,说出自己的结论:“因此,这场考试,主要考验开国皇帝们,知行合一的程度?”
“考验皇帝们知行合一的程度?”
“王师兄这分析好像更对啊!”
“这些题目!好像就真的用我们心学思路!”
“有些皇帝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开国的,所以……开国后,短短时间就消亡了!”
“比如袁术、比如冉闵!他们好像知行合一不到位。”
“好像他们真的只想要过把皇帝瘾,从来没有想过,开国需要什么?”
“开国到底什么最重要。”
王艮此话一出,周围学生们,更是犹如醍醐灌顶,甚至有些激动了。
因为,套用他们心学的整套思想体系,他们也都惊愕的发现,几个题目的出题指导思想,似乎完美符合知行合一。
再套用袁术、冉闵等开国皇帝例子,似乎就更加符合了。
这让他们更狂热的看着王阳明,想要从王阳明这里得到答案。
考场用心学做指导思想!
这些结论一出,都让王守仁有些受宠若惊了。
但他毕竟是龙场悟道后的圣人,倒是很快反应过来了。
“大家先安静下。”
“为师来总结一下。”
王守仁摆了摆手,众学子们也都看过来。
薛侃,王艮更是想要看王守仁怎么看。
“尚谦,你的观点是……初心是致良知。这一题,为师观点也差不多。”
王守仁先是赞同了薛侃观点,薛侃略喜。
“不过……汝止,你……”
王阳明看向王艮,脸色就有些变了,斟酌了一下道:“你这有些过分抬举我们的知行合一了,考场这题目,才出现四个。虽然套用为我们的心学,能沾边,但……可能沾得不多吧。”
“譬如,开国难度这一题……怎么套用我们心学?”
“就这建国初心,和我们心学沾点边吧。”
王阳明看着考场:“为师倒是觉得,这皇帝考试,当前出的题目,都是考验人性,或者人心吧。”
“不过,人心是善变的。”
“尤其是皇帝,起义前的太祖,恐怕和现在的太祖,早已经不是一个人了吧。尤其是我们大明……好像变了,但和其他王朝一比,变得也不多。”
王守仁其实已经发现一个事情,就是当前的考试……
考到这里,曝光了人性,将他们世世代代维护的开国皇帝至高无上形象,拉了下来。
就比如,看到朱元璋答了这四个题,选的四个答案,就感觉。
换个人来开国,也行。
大明开国难度,好像没有他们此前认知的难。
因为,第一题开国难度,朱元璋选的是困难。
第二题朱元璋选的是过于优秀。
第三题朱元璋选的是前朝太烂!
这一题,朱元璋犹豫了大半天,竟然在他们关注下,选择了皇帝轮流做,今年到他家。
四个题目整体看朱元璋的选择就是:前朝太烂,他虽然困难开国,但因为他本身过于优秀,所以皇帝轮流做,他就当仁不让了。
虽然事实如此……
可这句话套用到每个开国皇帝身上,都能用。
朱元璋就显得不那么特殊了。
“大家不妨把太祖选过的题目连起来,看一下……好像,可能会更加进一步认识这个考场,考验什么。”
王守仁见大家不明所以,忍不住提示众人看一下抄下来的题目。
“把太祖选过的题目连起来……”
“我大明开国困难,但因为有过于优秀的太祖……再加上前朝太烂,太祖顺应天下取而代之,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薛侃他们就尝试了一下。
“不对……这分明好像可以这么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前朝太烂,朕因为太过优秀了,所以困难的开了一下国?”
王艮很快发现,还可以另外一种解读。
“啊,还能这样……”
如此解读出来,这些学子们发现,朱元璋形象是有些微妙了。
“啊?”
“慢着!大家快看!第五题也出来了……”
“这第五题,更那个了!”
而就在这时,有学子发现,第五题来了。
“这题!还可以这么问?”
“不是吧……”
“这一题出来,连起来不就是……前朝太烂,朕顺应天意取而代之,因为朕过于优秀,开国又有点难,所以皇帝轮流做,就该我了。现在……是朕该享受了?”
看到第五题一出来,薛侃和王艮,以及王守仁沉默了。
因为第五题好像直接就不装了,明晃晃的出现在所有人面前。
第五题:通过以上四题,你算是开国了,站在个人的角度,你认为开国后哪件事情最重要?
甲:给自己修建皇陵
乙:给自己找个好爹
丙:给自己各种奖励
丁:给自家人以封赏
戊:给自己确定功绩
小说《开国大考》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第五题:通过以上四题,你算是开国了,站在个人的角度,你认为开国后哪件事情最重要?”
“还能这种出题?”
考场,第五题的出现,不出意外的还是再次引起了皇帝们的惊奇。
“谁能告诉朕……”
“前面四题是什么来着?”
“朕只记得上一题是问我们建国初心来着?”
北魏太祖拓跋珪环顾四周皇帝,同时一脸疑惑:“还有,朕感觉这一题,不符合朕!朕十五岁开国后,就带着大家南征北战,哪有时间顾着私事,想这些有的没的?”
拓跋珪说的差不多是事实。
前秦天王、秦世祖苻坚淝水之战大败后,他们就趁着后秦虚弱之际,快速发育。
然后他发育成功了,还成为了带着一帮茹毛饮血的、差不多是原始部落族人成功开国,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
他十五岁开国,二十七岁正式称帝,十五岁、十六岁就带着以部落生存的鲜卑人一下子走上建国的文明之路,国家初创,他几乎是硬仗一场接着一场打,几乎没空享受。
“得了吧,拓跋珪陛下,你这一题不是给自己奖励?”
“真以为我们没年轻过啊!”
“你自己后宫多少,没数吗?”
“关键,你这家伙,学什么不好,还学曹操爱人妻……色字头上一把刀啊!”
陈霸先一口就揭开拓跋珪的老底。
拓跋珪少年得志,再加上战无不胜,远近闻名的部落们就争相送来美女讨好他,他那个血气方刚的年纪,自然是来者不拒。
......
陈霸先一看,就有些感慨,一言难尽。
关键是,拓跋珪对女人其实也一般,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他还坚决贯彻了汉武帝去母留子的政策。整个北魏,是贯彻汉武帝这招的实践王朝,但也出了个冯太后。
“有吗?给自己找几个女人,就是给自己奖励了?答案是丁?”
拓跋珪迟疑了。
“这题,朕感觉不用分析了吧!”
“都是站在自己角度来选……”
“感觉和上一题差不多……”
“只是,题目有意思,通过以上四题……啧啧,不说朕还不知道,前面四个题目,第一问我们开国难度,第二问为什么是我们开国,第三是为什么能取得天下,第四,建国初心,好像还真的是开国前的问题。”
黄巢记忆好,这一通不加掩盖的声音,也都算是帮皇帝们回溯了一下已经出现的题目。
“所以,现在到了开国后的问题吗?”
“我们辛辛苦苦打完天下,开完国,是该享受的时候了吗?”
“这怎么能享受啊……”
听到黄巢的分析回溯,赵匡胤又看向前面的开国皇帝们,尤其是目光落在唐庄宗李存勖身上。
他惊讶发现……能否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开国皇帝,建立一个比较强大的王朝,分水岭……应该就是这个题了。
唐庄宗李存勖前期多猛啊,父李克用病死后,23岁的李存勖于同月袭晋王位。办完丧事,后设计捕杀了试图夺位的叔父李克宁。
26岁,李存勖攻破燕地。后再攻灭朱温建立的后梁,统一北方。同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河北大名县西)称帝,国号为唐,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称帝后,认为父仇已报,中原已定,不再进取,开始享乐直接奖励自己。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大家都叫他伶人天子……大唐版的二毛泽连。
“是啊,刚刚开国,怎么能享受呢。”
开国后就真的开始奖励自己,李存勖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用自己的作死案例,警示后来者。
石敬瑭、刘知远、郭威都忍不住看了眼李存勖,发现这题还有引以为戒的味道。
“朕开国后,没怎么奖励自己吧?”
刘邦忍不住看了一眼拓跋珪,陈霸先对拓跋珪的揶揄,成功把大家都带到下半身,这才知道给自己奖励,是后宫。
当然,第三个答案,给自己奖励,也不仅仅局限于后宫,还有各种生活上的、物质上的奖励。
总而言之,就是男人成功后,该对自己好一点了。
但刘邦发现……很悲催,自己真的开国后,已经快要用不上了。
他54岁才开国……奖励,能给自己多少奖励呢。
至少比起政哥,他是远远跟不上,拍马也不及。
“唉……唉……”
刘邦再次看这个题目,竟然感觉到了一种侮辱和懊悔,自己怎么不早点开国,都已经错过了放肆享受的年纪了,所以就只能……
刘邦看着其他选项。
给自己修皇陵……一般重要!
他一下子就再次抬头看政哥,却也怎么无法释怀,皇帝又如何,还不是要死,他真的还没有好好享受,这真的是个令人悲伤的答案。
给自己找个好爹……
找爹是什么意思?反正自己称帝后……是找了自己的爹,还把他封为太上皇,刘邦想到了自己老爹刘太公……
“给自家人封赏吧……”
“这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成功称帝开国了……”
“是该好好犒劳家人了。”
刘邦直接排出第五个答案,给自己确定功绩……
他也没啥好功绩,只是从头到尾被项羽暴打,然后活在政哥阴影下而已。
因此,这一题他很快得出答案……人到中年,不,已经到晚年了,好不容易成功打得天下,可不是要和自家人分享吗?
“谁能帮朕解释一下……”
“给自己找个好爹,是什么意思?”
刘邦三下五除二就选好了自己答案,接着他就听到了有皇帝寻求帮助。
转头,他恰好就正面对上了考场后……一个名叫耶律阿保机的外族皇帝看过来的目光。
“就是……”
“这题不是在内涵朕吧!”
“朕真的有大汉皇族血脉!”
“朕也真的是大汉刘皇叔!”
匈奴人刘渊更是也看向刘邦、刘秀……刘备努力在刷存在感。
小说《开国大考》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章节在线阅读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