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张凡崇祯的现代都市小说《精选小说推荐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由网络作家“画凌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此书充满了励志精神,主要人物分别是张凡崇祯,也是实力派作者“画凌烟”执笔书写的。简介如下:“谢陛下。”如此这般,毕自严眼下便要起草细节方案。只是,眼下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亲自过问:山西查抄案。......
《精选小说推荐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精彩片段
崇祯的核心班子正在一步步组建起来,这些朝臣们看在眼里。
眼下,崇祯不仅仅给两位心腹老臣赐了座,还让王承恩倒了茶。
这在之前的皇帝里,哪有这种待遇。
“毕爱卿,孙爱卿不止一次在朕面前提及你,说你清廉公正,最适合做户部尚书。”崇祯在孙承宗面前当起好人来。
“多谢陛下垂怜,多谢孙阁老赏识,老臣一把年纪了,只希望能为陛下尽绵薄之力。”
孙承宗道:“都是天子知人善用。”
崇祯笑道:“两位就不要谦虚了,朕想将今年国库的收入增加到三千万两白银,两位可有办法?”
天启七年,大明的税收是两千五百万两。
但明朝的税收制度很特别,主要征收的是粮食。
这两千五百万两中,真正的银子只有五百万两。
另外两千万两其实就是粮食,还有一些生活用品。
总之,明朝征税管理非常混乱。
没有什么标准化。
这就给中央朝廷对地方的管控以及收税上加大了难度。
而且收税的水远远比表面看起来坑。
这些都是需要毕自严来整理的。
天启七年,也就是去年。
国库入账是五百万两,但是,北方的军费一年就要四百万两。
所以,现在的朝廷,财政几乎是一团糟。
如果再不改革,不要说建奴打进来了,自己就会把自己给玩死。
为什么崇祯听说毕自严来了,会连饭都不吃了,差点连鞋子都没有穿,直接冲出去了。
因为他真的太需要这个人了。
没有谁比他更担忧财政的收入。
而崇祯也丝毫不客气,张口就要把今年的实际税收银子从去年的五百万两涨到今年的三千万两。
先增加六倍再说。
连孙承宗都觉得这个目标似乎太高了。
但崇祯没办法啊,现在大明有两个窟窿,一个辽东,一个陕西。
崇祯目光灼热地看着毕自严。
毕自严沉思片刻道:“陛下,若是要在今年完成这个目标,老臣以为很难,不过,给老臣一年的时间,明年可以完成。”
“好,朕相信毕爱卿。”崇祯硬着头皮,给毕自严加了一年的时间,“毕爱卿可以跟朕说说你的计划。”
毕自严来北京之前,自然就做过通盘的预估,他说道:“陛下,我朝税收不合理之处有四点。”
“愿闻其详。”
“一、军户征税标准是农户的五倍,导致军户大量逃亡,军田废弃,这不仅造成了良田浪费,还增加了朝廷养军负担。”
“二、农税表面征收很低,每亩征收0.0335石(4.02斤),但实际上,百姓在交粮税的过程中,增派太过频繁,导致百姓税赋过重。”
“三、地主乡绅占用大量良田,却瞒而不报,偷税漏税。”
“四、过度以粮食作为税收,粮食在兑现成白银的过程中,操作不透明,以及粮价波动,导致损失。”
崇祯心头是大喜,作为穿越者,他是当然知道明朝税收的这些不合理之处的。
毕自严果然是崇祯朝最会算账的人,他非常清楚大明现在税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这四大点基本概括了朝廷现在的痛点,剩余的小问题,基本是从这些大问题上延伸出去的。
“爱卿有何良策?”
“一、降低军户征收税额,与普通民田持平即可,引导军户回到自己的田里,即可以增加税收,又可以自给自足。”
一边的孙承宗不由得点头,他是带兵打仗的文官,辽东现在的精锐和防线就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
他对军户屯田的现状实在太了解了。
崇祯也点了点头,深以为然,这正和他心意,军队平日里不打仗,是完全可以下田的,至少内地的预备役是可以这样操作的。
不然社会劳动力都浪费了。
“二、严禁加派,减轻百姓在交粮税过程中的负担,不损害百姓的利益。”
崇祯道:“加派的主要原因还是收税过程中,需要官府人力物力,地方官就把这些成本分摊到了百姓身上,若是严禁增派,由朝廷来出这个工钱,地方官必然又会在这里面扣钱贪污,而严禁增派怕是不能防止下面的人去顺利执行,百姓最怕的就是官员,若是地方县令巧立名目,胁迫百姓增派劳役,百姓也不能说什么,朝廷下拨的工钱他拿了,加派他依然加了。”
毕自严不由得一怔,没想到这位十八岁的少年皇帝,这如此细的实际情况都了解得这么清楚。
这让他很震惊。
“以朕看,爱卿的严禁加派是对的,不能把这笔钱让老百姓成承担,就由朝廷来承担,只要不让老百姓加派,下面的人能拿点钱就拿点钱吧,朕也不计较这些了,最重要的是把百姓释放出来。”
毕自严不由得感动起来,皇帝这就是承担着加大朝廷开销的风险在支持自己了。
实际上,崇祯不仅仅是要听他说。
崇祯自己也有一些重大的改革政策要和这两个重臣说的,但做领导,你得先耐心听下属把话说完,不能自嗨。
“三、重新测量全国良田,严查私吞良田的行为。”
崇祯点了点头:“说得对,这一点朕是要强力去执行的,毕爱卿,你尽管去给朕重新测量,朕倒是要看看这天底下,到底哪些个人私吞了良田的!”
关于这一点,毕自严虽然只是简单的说了一下,但崇祯知道他有很多话要说。
官员和乡绅勾结,私吞良田,这是大明朝随处可见的,期满不报,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不仅如此,宗室是不交税的,宗室利用皇家之名,到处圈地,民怨沸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这件事崇祯心中是自有定夺的,等他把新军练完,这些该办的事一件件办,该杀的人,一个个杀。
改革不流血,叫什么改革。
“四,朝廷收税,规定地方官员,必须有一半是白银。”
毕自严最后做了一个画龙点睛:“以上老臣说的这几点,可以先从顺天府开始改制试点。”
崇祯不由得点头道:“爱卿你尽管去做,朕和孙爱卿都会支持你。”
“谢陛下。”
如此这般,毕自严眼下便要起草细节方案。
只是,眼下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他亲自过问:山西查抄案。
那个叫孙传庭的妈的以前就是吏部的一个郎中,现在居然成了御林卫的指挥使!
张之极心中不平衡,感觉自己家的圣宠好像被别人分走了一半。
就像某些小孩子突然得知自己的父母又生了一个弟弟或者妹妹一样。
把几个军官训斥了一顿,张之极的怒气也就慢慢消了。
毕竟在这个环境下待久了,思维形成了一种惯性。
等气消之后,张之极回去跟他的父亲张维贤说:“爹,天子整出个御林卫来,咱们京卫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
张维贤在家里仔细思索了一番,倒是想通了,又是一幅优哉游哉的样子:“天子年少,以我看,只是一时热血使然,这军队的组建哪有那么简单,我刚才已经派人去打听过了,那个孙传庭之前在吏部当郎中,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
被他这么一说,张之极倒是突然意识过来了:“似乎有些道理。”
“所以我说嘛,咱们也别着急了,让孙传庭去干,看他能干出个什么名堂来,别忘了,咱们京卫从大明开国之初就有的,这天子亲军二十六卫,不是那小小的一个吏部郎中就能撼动的了的!”
给自己找了一些借口后,张维贤又开始在家里该吃吃该喝喝。
至于那些被张之极臭骂了一顿的军官,过几天后,又开始喝酒赌博。
总之,这京卫该怎么糜烂就怎么糜烂。
这一日,毕自严将他之前与崇祯说的那四条政策以详细的奏疏呈报了上来,孙承宗在奏疏里做的批复基本没有改几个字。
因为崇祯现在不像万历、天启不理朝政,许多奏疏他都会看的,看了之后还会做批复。
所以毕自严的奏疏,他是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
这其中一条,便涉及到军屯和军饷的问题。
毕自严在奏疏里提到大明的军饷存在着诸多空额,大多数由军官冒领的现象。
这一点深得崇祯的心意。
作为穿越者,他是深深体会到明朝末年和北宋末年是一个尿性的。
就说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历史上,崇祯派李邦华去查京畿的京卫,结果十万多人的名额,一查竟然只有一万多人。
有些士兵早就退休或者死掉,却还记录在案,每年领朝廷的薪水。
看完毕自严的详细方案后,崇祯大笔一挥,全部同意,去执行就好了。
但是这里面整顿军务的权责却不在毕自严那里,他虽然可以去搞军屯,却无法彻查军饷。
这整顿军务的事情,还得另找人来。
现在的兵部尚书阎鸣泰是个标准的老油条,靠他肯定是不行的,他在军饷中都不知道拿了多少。
这一日,崇祯在出宫之前,把孙承宗找来。
“孙爱卿,朕在毕爱卿的奏疏里看到现今军务废弛,空饷频繁,朕深感忧虑,打算整顿军务,爱卿有没有合适的人推荐?”
其实,崇祯心中早就有了名额。
李邦华就是最合适的,历史上他在崇祯元年就做了兵部右侍郎,帮崇祯整顿军务整的有声有色。
这里的崇祯早就派人去江西找李邦华了,按照时间来推算,李邦华应该快到北京了。
孙承宗道:“臣确实有一人推荐。”
“谁?”
“李邦华。”
崇祯故作高兴,心中却早就料到了。
李邦华算是半个孙承宗的人,怎么说呢,孙承宗这个人两大优点绝对是非常突出的。
看人和部战略。
崇祯明明已经去找李邦华了,为何还要问孙承宗?
因为孙承宗现在是首辅。
崇祯即便是要调人来,还是要跟孙承宗打个招呼的,毕竟这样是对他这个首辅的尊重,也为了后面大家都好办事。
君臣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臣子忠心是好,君王也要懂得和臣子的配合。
崇祯也不担心孙承宗会专权,事实上,明代基本没有什么权臣。
连严嵩张居正等人都不算权臣。
因为明代的首辅与宰相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首辅只负责在奏疏上写意见,叫做票拟,就是用小票纸把建议写下来贴在奏疏上。
首辅只有建议的权力,没有签字盖章的决策权。
这签字盖章叫做批红,批红原本是皇帝自己来做。
但明朝后面的皇帝都比较懒,所以就由司礼监代为执行。
这样就把首辅的权力限制得死死的了。
“那就李邦华吧,朕已经派人去叫他了,只不过还不知道把他放在哪个位置,你在奏疏上提建议,朕批准了就是。”
“是。”
“对了,袁崇焕什么时候来?”
“陛下,袁崇焕是广西人,广西离京师路途遥远,需要些时日。”
“哦,朕想起来了,这倒也是。”
崇祯都有些迫不及待想见袁都督了。
没得说,袁都督肯定是当下整个大明最适合督师辽东的人。
这一次,肯定不能乱杀了。
等与孙承宗定完整顿军务的人后,崇祯便一身常服,带着许显纯这样的狗腿子出宫去了。
话说最近魏忠贤比较老实,大概是对崇祯饶他一命的感恩戴德,魏公公最近非常配合皇帝的一举一动。
听说彩票局背后的老板是皇帝,便每天跑到彩票局“送钱”。
魏公公是一掷千金,每天不输个几百上千两手都痒痒。
他时长给曹化淳送点东西,把曹化淳是打点得乐开花。
两人的命运也是完全反了过来,以前曹化淳在魏忠贤面前屁都不算一个,现在居然是爷了。
崇祯出宫微服私访,第一站当然就是彩票局。
作为崇祯第一个赚钱的地方,他对彩票局也是给予了厚望的。
翻开账目一看,倒是挺开心,日入账已经到了六千两。
虽然还不太稳定,不过这个数额,已经相当厉害了。
倒是在名单中看到这段时间,魏忠贤输的最多。
崇祯立刻知道魏忠贤想干什么了。
最近的山西案,那个牟志夔就是魏忠贤的人,当时给魏忠贤修祠堂修的最欢快的人之一。
皇帝把牟志夔给干了,魏公公当然怕。
怕就得做点什么吧。
做什么皇帝比较开心呢?
当然是送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