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萌萌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完整篇章大明锦绣

完整篇章大明锦绣

岁月神偷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军事历史《大明锦绣》,讲述主角朱允熥朱元璋的甜蜜故事,作者“岁月神偷”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咱可不吃,咱不爱吃甜的!“朱元璋笑道,”咱呀,就爱吃肉。“”您尝一个,尝一个!“朱允熥摸出一块,送到朱元璋嘴边,”就吃一块!“”呵呵!“被孙儿撒娇似的弄得呵呵笑的朱元璋,张开嘴,糖一入口,顿时笑道,”哎呀,还是太甜!“说着,又笑笑,”这玩意不抗饿,没啥吃头!“老头就是嘴硬!朱允熥心里好笑。饭菜上来,都是家常......

主角:朱允熥朱元璋   更新:2024-05-14 10:58: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完整篇章大明锦绣》,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军事历史《大明锦绣》,讲述主角朱允熥朱元璋的甜蜜故事,作者“岁月神偷”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咱可不吃,咱不爱吃甜的!“朱元璋笑道,”咱呀,就爱吃肉。“”您尝一个,尝一个!“朱允熥摸出一块,送到朱元璋嘴边,”就吃一块!“”呵呵!“被孙儿撒娇似的弄得呵呵笑的朱元璋,张开嘴,糖一入口,顿时笑道,”哎呀,还是太甜!“说着,又笑笑,”这玩意不抗饿,没啥吃头!“老头就是嘴硬!朱允熥心里好笑。饭菜上来,都是家常......

《完整篇章大明锦绣》精彩片段


“为大明开疆拓土的将士们,千岁千岁千岁!”

朱允熥还没回宫,他一天的行程和说过的话,就已经传递到了朱元璋的手边。

不是不信任孙子,而是朱元璋这个爷爷想知道,他这个嫡孙一天都做了什么。

”臭小子!“龙椅上,朱元璋咧嘴大笑,”真敢说呀!“

地上跪着的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悄悄抬头,看到了皇帝那张大笑的脸。心中对吴王的分量,更看重几分。

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军,他这个指挥使不同于别的大臣,更像是皇帝的仆人。而他的身后,也只能有皇帝这么一个主人。

”咱孙儿这么喊,将士们怎么回的?“朱元璋笑问。

蒋瓛朗声道,”三军振奋,山呼海啸!“说着,又补充一句,”只怕当时,吴王殿下让他们去死,他们都会去!“

”嗯!“朱元璋点点头,”咱这个孙子,比咱会说话,也比他老子会说话!“

当皇帝,说话是一种艺术。

有时候,皇帝说的话,就是人心。

朱元璋继续往下看,又马上笑了起来。

”出来一趟给家里买点东西!呵呵,咱都这个岁数了,还给咱买糖?“

他摇摇头,但是脸上带着祖父那种得到孙儿孝顺,骄傲且满意的微笑。

可随即,笑容凝固了。

”安置了一老一少两个乞丐在楚国公家?“

蒋瓛犹豫下,开口说道,”吴王殿下见乞丐可怜,动了恻隐之心!“

龙椅上的朱元璋沉思着,脸色有些阴沉,”京城的乞丐多吗?“

”回陛下。“蒋瓛琢磨着措辞,“这些日子,比以前多了些!”说着,继续道,“臣,这就去查,这些乞丐是哪来的?”

作为皇帝的心腹,他当然知道皇帝的关心点在哪里。

天下不可能没有乞丐,但是皇帝要知道的是,造成乞丐的原因是什么。皇帝要知道,这些乞丐身上发生了什么。

果然,朱元璋点点头。

但马上朱元璋又恼怒起来,“传旨给应天府,问问他们干什么吃的?城里乞丐多了都不知道?有了乞丐,为什么不妥善安置?为什么不给他们一口饭吃?”

“这事咱知道了,咱要是不知道呢?是不是咱不知道,他们就等于看不到?问问他们,这官怎么当的,是不是天天坐在衙门里,想着怎么升官发财?”

“告诉他们,他们是官儿,不是牛。干活还要咱用鞭子抽吗?当官的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见到事要管!”

朱元璋越说越气愤,“让他们当官,一个个兴高采烈。让他们做事,一个个尸位素餐!一个个张口闭口,全是他娘的天下天下。可是呢,连要饭的都没安置好,还他娘的说什么天下?”

古往今来,朱元璋应该是仅有的,会为了乞丐而大发雷霆的皇帝。

无论后世多诟病他,无论多少人议论他,诽谤他。但是有一点,朱元璋从不是民贼。

很多皇帝,既是独夫,又是民贼。

哪怕那些皇帝被什么学者专家称呼为大帝,但也是残民的贼。

他出身苦,见过百姓的苦,了解百姓的苦。

他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关爱贫苦百姓落实到地方衙门的皇帝,曾经下旨给各地官府,六十以上年老多病者,年少无依无靠者,伤残不能理事者,每年官府要给多少粮食,多少布多少肉油。

跟随他征战天下的老兵,在这个基础上,赏赐更加丰厚。每年除了以上这些,官府还要给银钱多少,给酒多少。

大明刚刚统一天下之时,河南发生旱灾,听闻当地百姓卖儿卖女,朱元璋这位性情皇帝做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

官府赈灾的同时,也要出钱把百姓卖掉的孩子买回来,交给穷苦百姓让他们团聚。

骂得有些累了,朱元璋叹息一声,自言自语,”天下,何时才能真正人人都有饭吃!“

说着,看看手里记录朱允熥言行的条陈,苦笑下,”咱这个孙子,跟咱一样,见不得穷人!“

不过马上,朱元璋的表情又变了,看着蒋瓛,”查,查查这么多乞丐到底咋回事?查查,是有无良的乡绅,还是有无良的官儿!“

"臣,遵旨!”

“陛下!”这时,黄狗儿轻轻上前,“吴王殿下回来了,在殿外求见!”

“你还杵着干啥?传进来!”朱元璋骂道。

~~~~~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随着黄狗儿一道退下。

同时,几个小太监,开始为皇帝布置晚饭。

外面的天有些暗了,斜阳的光落在金色的琉璃瓦上,全是五彩的光彩。

朱允熥拿着一包糖,笑着进来。

“孙儿参见皇爷爷!”

“起来,起来!”朱元璋放下手里的东西,从龙椅上下来,“坐,吃饭!”

“皇爷爷,孙儿在城里逛了逛,路过个卖糖的铺子,给您称了点糖!“朱允熥献宝似的,放在饭桌上。

”咱多大岁数了,还吃糖?“朱元璋笑道。

”这是广州的椰蓉糖,卖糖的说呀,没那么甜,入口即化!“

”咱可不吃,咱不爱吃甜的!“朱元璋笑道,”咱呀,就爱吃肉。“

”您尝一个,尝一个!“朱允熥摸出一块,送到朱元璋嘴边,”就吃一块!“

”呵呵!“被孙儿撒娇似的弄得呵呵笑的朱元璋,张开嘴,糖一入口,顿时笑道,”哎呀,还是太甜!“说着,又笑笑,”这玩意不抗饿,没啥吃头!“

老头就是嘴硬!

朱允熥心里好笑。

饭菜上来,都是家常便饭。朱允熥让太监下去,亲自给爷爷装饭。

然后,把炖肉的汤汁倒在自己的碗里,大口的吃了起来。

”逛了一天,饿了!“朱允熥边吃边笑道。

”饿了就多吃,吃肉!“朱元璋给他夹一块炖的稀烂的肥肉,”想长寿,吃肥肉!“

朱允熥笑着点头,大口的吃着,格外香甜。

”孙儿,今天在城里都看到了啥?“吃了一会,朱元璋笑问。

朱允熥顿了顿,“盛世!”

“嗯?”朱元璋一愣,“啥?”

“孙儿看到了,咱们大明百姓富足祥和悠闲的盛世!”

“还有吗?”朱元璋知道这是马屁,淡淡的一笑。

“还有......"朱允熥犹豫下,放下筷子,”还有,挨饿!“


朱允熥的住处虽然名义上是在东宫,但是现在已经搬到了奉天殿的偏殿里。和朱元璋的寝宫,一墙之隔。皇帝对于吴王的培养和宠爱,由此可见一斑。


御案上奏折堆积如山,朱元璋借着烛火仔细的阅读,时而眉头紧皱,时而叹息,时而咬牙切齿,时而面带笑意。当皇帝,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

皇帝身边五步的距离,朱允熥坐在书桌上仔细地温习着自己的课业。朝会散去之后,方孝孺第一时间把这些天他落下的经文讲义送了过来,并且再三叮嘱朱允熥好好学习。

此刻,朱允熥手中读的,都是方孝孺用工整的小楷一笔一划写出的课业,其中晦涩难懂的地方,有着详细的标注。

课业大多数是孔子的儒家理论,对于前世参加过国学班的朱允熥来说,并不算太难。只是这些课业中,只有孔子的思想,没有孟子的主张。

对于孟子,历朝历代的君王心情都很微妙,既要用心里也在痛恨。因为在统治者看来,孟子的思想里有着许多无君无父的东西。

朱元璋就从不掩饰对孟子的厌恶,直接把孟子从历代先师中划了出去。并且私下里说过,这老儿如果活到现在,老子肯定当头就是一刀。

除了儒家讲义,还有更加难懂,集历朝历代阴谋诡计朝堂权术为一体的资治通鉴还有各种史书课业。

以史为鉴,读史可知兴衰,可以看到未来。

别的还好说,但是这些史书,朱允熥读起来稍稍有些吃力。古人讲究惜字如金,在著作中一个字,往往有着很多不同的含义。

正咬着笔头对着自己的课业用劲儿,忽然发现眼前的灯光一暗,不知何时,朱元璋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前,笑吟吟的看着他。

“皇爷爷!”

“火旺一点看得清楚,别离书本那么近,小心看坏了眼睛。”朱元璋随手拿起桌上的铜条,把粗大的烛火中那些燃烧剩下的杂质去掉,烛火顿时大亮。

随后,若有所思的说道,“一个国家就好比这蜡烛,想要它明亮,就要把多余的废物去掉。”

说着,又摆摆手,“来搬个凳子到爷爷边上,帮爷爷看看奏折!”

朱元璋喜静不喜欢吵,因此有朱允熥在的时候,爷俩周围没有宫人伺候,朱允熥搬个了圆凳子,坐在了朱元璋龙椅边上。

不知为何,第一次如此近的靠近那张代表着大明皇权的椅子。朱允熥的心,砰砰地跳得厉害。

一摞与普通奏折不同,蓝颜色的奏折放在了朱允熥的面前,朱元璋道,“看这个。”说着,对角落中说道,“瞎子吗?赶紧给吴王端蜜水来!”

角落中的太监无声的下去,再回来时手中的托盘上一碗用蜂蜜调和的温水。

“学了半天费神了吧!”朱元璋亲手端过,放下笑道,“茶那东西,你年轻人不能多喝,喝点蜜水!”

朱允熥心中感动,此刻的朱元璋像极了曾经他后世的爷爷,那个害怕孙子看书学习看坏眼睛的慈祥老人。

殊不知,他孙子假装在看书,课本下面藏的都是漫画和小说。

“皇爷爷,孙儿是大人了!”朱允熥柔声道。



“回万岁爷的话,吴王殿下天不亮就起床了!”

御案上奏折堆积如山,朱元璋埋首在浩瀚的奏折里,一边看着奏折,边听着宫人的回报。

他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大明的宫城在他这里没有秘密,只要他想知道。

“天不亮就起来了?”朱元璋看着奏折的手一顿,问道,“他起那么早干什么?”

回话的宫人说道,“当时王八耻问吴王,殿下为何起的如此早。吴王说:古人闻鸡起舞,身为皇明嫡孙,不敢放纵倦怠!”

“呵呵!臭小子!”朱元璋脸上露出慈爱的笑容,随后又有些骄傲,“闻鸡起舞,这股自律的劲头,随咱!”

宫人继续说道,“吴王殿下起床后,先是用冷水洗漱一番。”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说道,“殿下说,冷水洗了有精神,当年陛下征战之时,哪有热水毛巾可用?寒冬腊月都是冷水!”

“呵!”朱元璋又笑了起来,“咱打仗那时候,哪有功夫洗脸!”

宫人低头笑笑,继续说道,“随后,吴王开始在院中练武,练的什么奴婢说不上来,但听说是为了强身健骨,锻炼肌肉的法子。练了差不多半个时辰,又打了一通拳法!”

“什么拳法?”朱元璋看着奏折问道。

“奴婢该死,吴王练的什么拳,奴婢也说不上来。但是奴婢看着,有杀气!”

“呵!”朱元璋再次笑出声,“你一个深宫中的阉人,知道什么是杀气?”

“练完之后,吴王喝了一碗小米粥,吃了三个素馅的包子......”

“素的?”朱元璋放下奏折抬头,“御膳房干什么吃地?给皇孙送素包子,胆大包天!”

“陛下!”宫人跪下磕头说道,“吴王殿下的早餐一共十六种,奴婢几个胆子敢怠慢,是殿下说,如今身在孝中,不能吃荤的,要给太子.....”说着,看看朱元璋,继续小声道,“吴王说,虽然不能给太子守孝三年,但是吃素也可以替......”

“胡说八道!”朱元璋直接把奏折扔在御案上,站起身,“他正是长身子的时候,早起练武强健筋骨,不吃荤的怎么行?”说着,咬牙骂道,“混小子,这股子犟劲儿和他爹一个样!”

又看看瑟瑟发抖的宫人,“你接着说!”

“后来吴王换好了袍服,没坐软轿,带着几个侍卫去了大学堂。”

“吴王和几位学士说,以前辜负了祖父期望,辜负了年华,也辜负了老师,以后要迎头赶上。还给几位学士,行了弟子礼。”

说着,宫人顿了顿,继续说道,“几位学士都夸赞吴王!”

“夸什么?”朱元璋问道。

“夸吴王为人谦逊,是贤王!”

“哦?”朱元璋可是知道这几位翰林学士的脾气,软硬不吃的读书人,朱允熥几句话就被他们如此夸奖?

接着,朱元璋站起身,“走,去大学堂看看!”

“来人,陛下出门,赶紧伺候!”

太监总管黄狗儿,赶紧招呼宫人上前。

“一边去!”朱元璋不耐烦的赶走,背着手,带着侍卫大步流星的出门。

轿子,朱元璋一辈子都没坐过那个玩意。

他这辈子,要么是骑马,要么是走路。

年少时用双腿游历大好河山,化缘。

成年后策动战马奔腾四方,征战。

轿子,娘们才坐那玩意儿!

尽管已是须发皆白,六十多岁的年纪,但是朱元璋龙行虎步,一点不比年轻人脚步慢。

没一会就到了 皇子皇孙读书的大学堂,刚迈步进门,就听里面传来朱允熥的声音。

苛政,猛于虎也!

朱允熥看着面前,对他的表现有些惊奇的齐泰继续说道。

“元之亡在于苛政,横征暴敛。不知民间疾苦,不顾百姓死活。当年我朱家定居在淮西,天灾人祸颗粒无收,可是官府不但不救济灾民,反而继续加税,最终导致民不聊生,盗贼四起!”

“面对各路义军,朝廷不但不招抚,不怀柔,反而一地反杀一地,一城反屠一城,如此暴政天下百姓寒心,岂能不反!”

“至于齐先生所说的 不修德行也是一方面,大元打压汉人,防备汉人。原金国境内的汉人为北人,宋朝之内的汉人为南人,无论是科举还是做官,南人皆难上加难。”

“士人得不到上升的途径,汉人长期被歧视对待。官府腐败不堪,中枢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只知道奢侈享乐,加税加税。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百姓动辄成为流民。”

“这些流民聚在各路义军之下,成为取之不尽的兵员。地方的豪强和朝廷离心离德,最终导致了大元分崩离析!”

“一个国家,要让底层的人民有向上的通道,要保持社会的稳定让百姓有饭吃,要开展基础建设,治理水患积极屯田。一个国家,要有包容四海的胸怀,皇爷爷曾说过,无论蒙汉苗黎都是大明的子民,要一视同仁........”

朱允熥侃侃而谈,周围人越听越是心惊。

这些翰林学士如何不懂得元亡的道理,若论追究元朝灭亡的根源,他们说的比朱允熥好。

可是朱允熥的观点和眼界却超过了他们,甚至许多是他们都没想到的方面。而且,他们是从臣子的角度考虑,朱允熥此时所说,似乎是站在君王的角度一样。

想想以前的朱允熥,再看看现在的朱允熥。

翰林学士们啧啧称奇,窗外方孝孺连连点头,看着朱允熥眼神中的欣赏溢于言表。

中枢舍人刘三吾捋着长须若有所思的同时,也在暗暗赞叹。

吴王这番话,怕是那些六部尚书也不一定能在仓促之间说出来。

见解独到,眼光长远,心思缜密,看清了大元的问题,看清了民间的问题,总结了大元的弊政。

皇族子弟,学问只是一方面,但是治国的才能和眼光才是最重要的。

听着听着,刘三吾,不由得又想起朱元璋那句话。

“熥儿,吾家千里驹也!”

光是听他对大元灭亡的观点,就不是千里驹这么简单。

忽然,刘三吾想到了皇帝对于皇储一事的看法。

看朱允熥的眼光顿时变了。

莫非,皇帝的意思,皇太孙立吴王?

想着他看看前排,一脸沉思的朱允炆,陷入沉思。

一时间连皇帝来了身边,他都没发觉。

听到脚步,刚回身,就见到朱元璋那张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脸。

“臭小子,想的好,说的好,都说到咱心里去了!”

朱元璋心中想到,作为出身最贫苦的皇帝,他和朱允熥的看法一样。

什么德行,什么礼节,什么礼仪其实都是扯淡。

当一个国家,不能让百姓吃饱,不管百姓的死活,百姓一定会造反。

“你!”朱元璋在刘三吾耳边轻声道,“考考他!”


“陛下!”蓝玉从武将之列中,昂首而出,朗声道,"臣,当仁不让!”

说完,看着殿中群臣,满脸傲气。

他有资格骄傲,在大明开国诸将老去之后,他屡次征讨塞外,次次都是大胜而还,打得北元闻风丧胆。

“陛下万寿在即,臣愿用伪元贼子之头,为陛下贺寿!”蓝玉说话铿锵有力。

”好,就你了!”朱元璋淡淡的笑了几下,站起身,“传旨!”

殿中所有人跪下,聆听圣训。

“蓝玉为征北大将军,携神机,龙骧神威三大京营四万五千人出征,并节制边地卫所兵马。”说着,朱元璋看看蓝玉,“咱,叫秦王也听你的指派,他的兵你也可以用。记着,北元的贼子既然来,就一个都别让他们活着回去!”

“臣,遵旨!”

蓝玉抬头,余光看看朱允熥,微微的笑笑。

朱允熥也对这个舅老爷,略微点头。

“传旨!”朱元璋又道,“出征之前,皇嫡孙吴王代咱检阅三军,以壮军威!”

朱允熥大喜,“臣,谢陛下隆恩!”

除了政事上朱元璋开始相信自己,在军事朱元璋也开始有心的塑造自己。

跪着的朱允熥余光看到金色的龙椅,知道距离那个位置,又近了一步。

~~~~~

如今大明对于北元有着战略性压倒的军事优势,北元根本不敢打动大规模的入侵,这次侵犯边关,大概也是大明的经济封锁急了,要打开封锁口,出来抢东西。

大明不但军事上压迫,经济上也压迫,盐茶糖铁瓷布等等中原产出的各种制品,一概不许跟北元交易。

所以尽管北元还有着庞大的骑兵体系,可日子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散朝之后,蓝玉回了府邸,没多久之后他身边的那一群淮西武将也都纷纷到场,蓝玉专门叫人整治了好酒好菜。

这些武人凑在一起,除了喝酒赌钱,谈论的就是怎么打仗。但是现在,蓝玉出征在即他们说的却是别的事。

”蓝大哥!“景川侯曹震,拿着酒杯说道,”你说,今儿老爷子对吴王.......是不是有那么点意思?“

”何止有意思?“鹤寿侯张翼开口道,”老爷子就差没直说,吴王是皇太孙了!“

话音落下,桌子上的武人们都纷纷笑了起来。

太子在时他们都是太子一系,太子不在了他们就失去了庇护。如今太子的嫡子,武将之首常遇春大将军的外孙,有望成为太孙,他们如何能不高兴?如何能不得意?

朱允熥的出身,注定他天然是这一派勋贵的期盼。爹是太子,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总比朱允炆那个庶出的皇孙身份要强。

莫说现在朱元璋栽培朱允熥,就算是将来朱允熥想要那啥,这些人,中也会有人挽袖子上去。

要不然,为何在朱元璋晚年之时,把这些不太服朱允炆的人,全宰了呢!

众人纷纷大笑,蓝玉捏着酒杯,也笑道,”老爷子不立三爷,立谁?既是太子嫡子,皇帝嫡孙,又是俺姐夫常遇春大将军的外孙。只有三爷才能服众,只有三爷才能让咱们爷们服气呀!“

”咱爷们哪个不是在常大将军手下效力过?哪个不是受过太子爷的恩惠?他娘的咱们还都沾亲带故,你们说, 要是不立三爷,立了别人,咱们服吗?“

”蓝大哥说的是!“

”大将军说的是!“

众人纷纷点头,这些头脑简单的武夫,蓝玉的话算是说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他们不想那么多,就是认亲不认理。无论是身份上,还是血缘上,他们都和朱允熥亲,所以就认吴王。

”不过,现在还没定下来,嘴上都带着把门的,别出去瞎咧咧!“蓝玉收敛笑容,对众人正色道,”只要老爷子没开口,这事就不算数!“

众人点头,这点心机还是有的。

”况且多少双眼睛都在背地里盯着三爷呢!“蓝玉又道,”不能给人落下把柄,但是咱们这些人,必须要维护三爷,明白吗?“

"那是自然,咱们以后的身家富贵还指望着三爷呢?”

“三爷是太子爷的嫡子,咱们必须维护。”

“谁他妈敢跟三爷扎刺儿,老子剁了他!”

武将们说啥的都有,蓝玉眯着眼睛喝了一口酒。

他的脑中浮现出一个人,一个太子在世时候,他就极力让太子防备的人。燕王,朱棣。

众人正乱哄哄的喝着,管家进来。

这管家原来是蓝玉身边的亲兵,伤了腿脚上不得马,才在府中当了管家。

“将军!”当了管家还是军人作派,不喊老爷喊将军,“二少爷来了!”

“他来了你干什么,让他 进来吃酒就是了!”蓝玉纳闷道。

管家口中的二少爷,就是蓝玉的外甥,常遇春的儿子,继承了公爵之位的常升。

“二少爷找您有事!”管家小声道。

“你们几个喝着!”蓝玉扔下酒杯,走了出去。

偏厅中,常升正在喝茶。

他面目和常遇春有些相似,手长脚长宽肩膀,一看就是骑马射箭的好汉子。

”老舅!“见蓝玉进来,常升赶紧说道。

”啥事?神神秘秘的!“蓝玉从小算是被常遇春和姐姐带大,所以和姐夫一家感情极好,对常家兄弟,比自己儿子还要看重。

”给你的信!“常升小声道。

”谁?“蓝玉急闻。

常升没说话,比划了一个三的手势。

他常遇春之子,算是大明勋贵中身份最显赫的人物。对于皇帝的性格,也颇为了解。

蓝玉他们在密室中吃饭自然没有耳目,可这是蓝玉家的偏厅,到处都有下人。而老爷子那神出鬼没的锦衣卫,让他们不得不小心。

蓝玉摆摆手,所有下人都退下,走远。

打开信,仔细的读了起来。

”舅公蓝玉亲启!“

信,是朱允熥用晚辈的口吻写的,让蓝玉笑了起来。

”皇爷爷万寿在即,此次出征务必要竟全功,不但要胜还要胜的漂亮。“

”朝中不知多少人眼红嫉妒您的功绩,所以熥儿多嘴,缴获金银牛马等战利品,不能私分。若抓获北元贵族女子,当安全带回大明。“

”舅公直爽豪迈之人,可有时候在别人眼中,却是桀骜骄纵。熥儿请舅公,谨慎言行,千万不可授人话柄!“

”说的什么?“

见蓝玉看完,把信放在火上烧着,常升问道。

蓝玉是胆大包天之人,什么事都不放在眼里的,除了太子朱标之外从没有人叫他收敛过言行,现在被一个小孩子敦敦告诫,他是既觉得有些好笑,又有些温暖。

”三爷让俺谨慎言行,别给人留下把柄!“

”他是长大了!“常升笑道,”开始操心起长辈来了!“

~~~

不知道蓝玉能不能听进去。

千万要听进去,不然浪费了我一片苦心。

站在院子中,朱允熥遥望夜空。

朱元璋要杀人,才不会问你是谁,有多大能耐。他杀人,都是目的性的。

原本时空,太子一死,立了朱允炆为皇孙之后。蓝玉的罪名一夜之内就多了无数。

私分战利品,结党营私有不臣之心。

不守臣礼,侮辱北元皇妃,睡了北元皇帝的女人。

因为边关城门落闸他进不去,扬言血洗边关。

蓝玉的桀骜不是一天两天了,之所以朱元璋那样性格的人能容忍他到今天,不是因为他多能打,而是因为他和太子朱标的关系。

朱允熥收回目光,心道, ”该说的都说了,看他自己!“

自己是想要那个位子,但自己也不想要一个桀骜不驯的蓝玉。

为人臣要有为人臣的样子,他的告诫是种保全,更是一种提醒。

假若朱元璋认为自己驾驭不了蓝玉,桀骜的蓝玉也一样要死。


朱允熥还是低估了,朱元璋对于百姓的惦记。

第二日,上谕。应天府尹胡之善因为安置流民百姓不利,致使百姓乞讨沦为乞儿,罚俸禄三年,革职留任代罪查看。

淮西驻地,因为赈济不到位,使的百姓流离。十几个官员被一撸到底,发配云南。甚至有个知府,因为账目不清楚,直接交刑部处议,等待他的,秋后问斩。

又过了几天,朱允熥和朱元璋登上的应天的城墙,看着大将军蓝玉带着数万大明虎贲,出师塞外。那一日,因为大明精锐出征,京城到处是为了目睹大明男儿英姿的百姓。

蓝玉和众将临行之前,冲着皇城的方向,三跪九叩。数万大明健儿,齐声大吼,大明万胜。

那时,朱允熥注意到,朱元璋藏在龙袍之下的身体,异常挺拔。脸上满是对曾经峥嵘岁月的怀念,还有对血火河山的期盼。

随后的日子,流水一般,悄悄地走着。

朱允熥每日读书写字练习武艺,在学堂里和那些小王爷吹牛打屁,在家里和两个幼妹紧紧相依。每天的膳食,都是和朱元璋一起吃,甚至在朱元璋接见大臣的时候,他都会在边上旁听。

不处理政事的时候,爷孙俩要么在御花园中散步,要么在宫中,朱元璋亲手种的两亩地上,摆弄着农活。

总之,事情都在朝着对朱允熥有利的方向发展。他和朱元璋的关系越来越好,老人甚至已经有些离不开他了。

因为跟这个孙子在一起,朱元璋总是能有发自内心的微笑,总是能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自己刚刚登基为皇帝时,意气风发敢为天下先的气质。

同时,朱允熥的孝顺,还有诚恳,也深深的打动了他。

朝中,隐隐有传闻。吴王朱允熥,是皇帝选定的皇太孙。

可是朱允熥没有沾沾自喜,他现在只是朱元璋喜欢的皇孙,名份未定,他现在只是个没有权力的空头吴王。

现在的他还要虚心谨慎,只有真正当上了皇太孙,才能施展心中的抱负,才能在自己身边,真正聚集起一股完全属于他的力量。

随后,朱元璋再次下旨。

十月皇帝万寿,各地藩王可以回京贺寿。但是随行人员不能超过两百人,沿途官府不得费力接待,所用食物务必简朴。

~~~~

六月的阳光热烈。

午后,夏日的虫儿在绿茵之间低声鸣叫。

朱元璋犹如一个寻常老农一样,坐在一张躺椅上,用手中的草帽扇风,笑看着在庄稼地里笨手笨脚忙活的朱允熥。

这是一处水田,就在大明的紫禁城里。

即便是当了皇帝,朱元璋也没忘记自己的农民身份,亲手种了两亩田,并且乐此不疲。

水田里都是水,朱允熥赤脚踩在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还要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能踩到那些茁壮成长的秧苗。

这时代的农业远没有后世发达,只有靠人力消除田里的杂草。但是这时代的生态格外的好,两亩水田里不时有青蛙跃出水面,小蝌蚪在朱允熥的脚边游走。

”咦,笨地这个瓷实,知道的以为你在拔草,不知道的以为你扒萝卜呢?“

朱元璋看着笨手笨脚的朱允熥,朗声大笑,喜悦的笑容让他脸上的皱纹都绽放开,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

种地,可比读书练武难多了。来这个世界快三个月,朱允熥的身体素质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可是在每次在地里干上那么一会活,都会腰酸背痛。

听了祖父的揶揄,朱允熥回头笑笑,随后再弯腰跟水田的里杂草较劲,但是手指忽然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

拿起来一瞧,顿时乐了。

”皇爷爷!“朱允熥举着手里的东西,回头喊道,”您看,田螺!“

“肥不肥?”朱元璋顿时坐起来,趿拉着布鞋走到水田边,笑道,“肥的话捞一碟,咱爷俩一会吃田螺!”

“好嘞!”朱允熥笑着在水田里摸起来。

“哎呀,咱地大孙子呀!咋这么笨呢?”朱元璋笑着甩了鞋子,进入水田,“咱告诉你,当年你爷爷小时候,十里八村的孩子摸田螺,没一个人能摸过我!”

说着,朱元璋咧嘴一笑,“看看,有啦!”

“皇爷爷,厉害!”朱允熥顿时马屁如云,随后又跟个孩子一样惊呼一声,“皇爷爷,水田里还有小鱼呢!”

“抓起来,炸着吃,香哩!”高兴之余,朱元璋的嘴里冒出了从小说到大的淮音。

天边斜阳起,满眼夏日红。

金色的余晖在大地上洒落,人间满是金黄。

金黄色的光透过了叶子,落在林间的饭桌竹席上。

简单的木桌上,摆着简单的饭菜。

米是去年宫里水田收获的稻米,晶莹剔透弹性十足。

菜是一碟姜蒜炒田螺,一碟煎得金黄的小鱼,一碟蒜苗炒虾米,一碟朱重八最爱的萝卜干炒咸肉。

干了许久的活,朱允熥又累又饿。

他早就摸通了朱元璋的性子,他这个皇爷爷最是见不得儿孙畏手畏脚,在他老人家眼里,狼吞虎咽才是好男儿。

所以爷俩刚刚做好,朱允熥先是给朱元璋盛饭,又给他倒了一小盅酒。

随后把炒咸肉那油汪汪的汤汁浇在米饭上,大口的吃了起来。

呼哧!呼哧!香!

一口下去肉油和米的味道,在嘴里完美的融合,脸上全是满足的愉悦。

“多吃,多吃!”朱元璋笑着给朱允熥夹了一块五花三层的咸肉。

“皇爷爷,您也吃!”朱允熥笑道。

“咱先喝酒!”朱元璋朗声一笑,白色的眉毛动动,随后拿起一个田螺美滋滋的吃着。

他的动作很娴熟,两声轻响之后,田螺的肉就进了他的嘴巴,然后再端起酒盅,小小的喝一口。

之后,又夹起一条金黄色的小鱼,一口咬掉脑袋,在嘴里嚼着。

吃美了,咧嘴一笑,“味儿不错!”

远处,伺候了朱元璋十几二十年的御厨徐兴祖,笑得见牙不见眼。

他是军中伙夫出身,对他来说做这些家常的百姓菜肴,远比御膳容易。

“皇爷爷小心刺儿!”朱允熥见朱元璋直接一条鱼塞嘴里大嚼,赶紧提醒。

“你呀,就是在宫里长大的,啥也不懂!”朱元璋笑道,”水田里的小鱼用油一煎,刺都是酥的!“

说着,似乎陷入回忆,”咱老家那地方的鱼好呀!咱小时候,跟在大哥屁股后头,拎着木桶天不亮就起来,啥泥鳅呀,小鱼呀,黄鳝呀!呵呵,每每的抓上半桶,回去之后你太奶加点油那么一炖,哎呀!那滋味!”

人老了,总爱回忆往事。人老了,特别念旧想家。

朱允熥看看朱元璋,小声笑道,”皇爷爷,要不,啥时候孙儿陪着您,回老家看看!到时候,孙儿亲自给您抓鱼去!“

”不回去,劳民伤财!“

朱元璋淡淡的说道,说着,语气中带着悲伤,”再说,别人做不出那个味道!“

妈妈的味道,别人肯定做不出来。

朱允熥也随时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想着娘做的饭,包的饺子。

”孙儿呀!“朱元璋再次开口,“这桌饭你看着简单,可是在咱小时候,只有年景好才能吃上!就算是吃上了,也不能敞开肚子吃。”

“过年了,你太爷弄了巴掌大的肥猪肉。先祭了祖宗,再分给咱几个兄弟。你太奶和几个姑奶奶,只能看着,一点都吃不到嘴!”

“那时候,你太爷总说,来年!来年一定多弄些肉,让儿子姑娘都吃上!”

“来年,你太爷更加努力的干活!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家里也都盼着,地里能有个好收成!”

“可是收成好,地租也高,给完了东家给官府,自己家里还是饥一顿饱一顿。”

“一到半夜,兄弟几个都饿的肚子咕噜咕噜叫!”

朱允熥默默的听着,听着面前的老人回忆。

“可就是那样,你太爷太奶也没抱怨,该种地种地,该交粮交粮。”

“谁知道老天爷不长眼,先是一场大水颗粒无收,紧接着瘟疫,咱们朱家一家好几口,就剩下你爷爷一个人了!”

说着,朱元璋似乎有些动情,“咱那时候跟你差不多大,一个人跑进了庙里当小和尚,那时候长的小,总被师兄们欺负。干活最多,吃的最差。后来又赶出去,满天下的化缘流浪!”

“到最后实在看不到啥奔头,一咬牙投了红巾军!“

说着,朱元璋哼了一声,”奶奶的,狗屁大元不让咱吃饱,咱就跟你干!“

老人情绪起伏太大伤身,朱允熥赶紧劝道,”爷爷,都过去了!“

”但是不能忘!“朱元璋看着他,正色说道,”现在咱朱家坐了天下,可是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咱家是啥出身,咱祖祖辈辈都是穷人!和天下所有的穷人一样,勤勤苦苦干活,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咱是穷人,咱就得在乎穷人。“朱元璋指着桌上的饭菜,”人家叫咱一声皇上,咱得对得起人家,得让他们能过上太平日,吃上太平饭!“

朱允熥站起身,肃然说道,“皇爷爷,孙儿记住了!”




哒哒哒,马蹄落在深宫的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喀喀喀,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脚步铿锵如同战鼓。

朱允熥胯下一匹纯白色,没有任何杂毛,温驯的战马,缓缓走出宫门。

他身后,无数锦衣卫铁甲侍卫浩浩荡荡,排成长龙。

而在他的身前,他出宫门那一刻,又有无数的骑兵兵丁,在前面开路。

宫城外,那些宫人和杂役,马上背过身面对紫禁城的城墙,大气都不敢出。

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凡人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力见到贵人的。当遇到贵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开。

那些准备进宫陛见的官员们,看了朱允熥的仪仗先是一愣,随后马上跪于路边。

朱允熥回头看看高大雄伟的紫禁城,又看看眼前宽阔的街道。心中豪气万千,意气风发。

吴王的队伍渐渐出宫,朱元璋背着手在城墙上收回目光。

“咱这个孙子,像咱!”慢慢朝城墙下走,朱元璋满脸笑意的沉思。

这个大明在他手里二十多年,刚刚步入正轨。已故的太子正值壮年,正是执掌河山,带领并稳固大明江山最好的人选。

可惜太子走了,大明的江山的继承人空悬。

但是看到自己这个英气勃发的孙子,朱元璋心中又有了别的念头。

似乎大明帝国,由一个豪情万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带领。在岁月中乘风破浪,并且超越父祖的功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着想着,再次回望宫墙外,朱元璋对身边亲卫说道,“让蒋瓛来见朕!”(瓛,huan)

蒋瓛,大明锦衣卫指挥使。

~~~~~

咚咚咚!

朱允熥的仪仗还未到应天府外,大明京营大明的大军,天地间肃杀的战鼓声,骤然响起。

战鼓澎湃,如怒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这汹涌的战鼓震撼在男人的心头,如疾风骤雨一般。

但是这迅疾的战鼓却没有让人感到心悸,反而是热血澎湃不能自己。繁华的大明都城,似乎瞬间变成了塞外的金戈铁马之地,脑海中全是男儿欲要奋力杀敌,和大胜之后的欢呼。

胯下温顺的战马,在听到鼓声时鬃毛乍起,嘴中发出和战鼓相和的嘶鸣。那些锦衣卫士和铁甲士兵更是在瞬间,握紧手中的兵器。

”呼!“朱允熥呼出一口气,让澎湃的心潮冷静下来。他知道,接下来他要见证的,是风华无双的大明,最为骁勇的军队。也是打走大元,甘于奋勇战死的华夏男儿。

轰轰,鼓声落下大地颤抖而起。

远处一阵奔腾的马蹄声传来,大明战旗之下,无数铁甲骑士如蛟龙一一样,在战马带起的硝烟中,疾驰而来。

”吁!“骑兵之中最前面胡须浓密的骑士拉动缰绳,战马前蹄腾空不住踢腾,而马上的骑士却稳如泰山。

见到这些人如虎马如龙的骑士,朱允熥笑了。

”臣,蓝玉!“

”臣,王弼!“

”常升!“

”毛宁!“

”俞通渊。“

”参见吴王殿下!“

马蹄轰然停止,马上的骑士在铁甲发出的摩擦声齐齐下马,整齐的在朱允熥驾前叩拜。

得知朱允熥前来,军中自蓝玉之下,所有的大明将领亲自出迎。

朱允熥跳下战马,亲自把蓝玉扶起来,笑道,”我一个晚辈,竟然劳大将军亲自出迎,惭愧惭愧!“

”您是吴王,俺们做臣子的迎接您,应当应分!“蓝玉大笑道。

蓝玉身后腰挂双刀的五旬男子,容貌伟岸,这也是大明一员虎将。当初跟随蓝玉征讨塞外,在捕鱼儿海建立功勋的定远侯双刀王弼。

接下来是朱允熥的舅舅,然后有几个生面孔,其中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

见朱允熥的目光打量自己,老将朗声道,”臣,俞通渊见过吴王殿下!“

朱允熥大惊,“可是河间郡公幼子,虢国公之弟,越嶲(xi)侯,俞通渊老将军?”

老将大笑道,“想不到吴王殿下也知道臣的名字!”

朱允熥肃然道,“大明英烈,朱家后人怎能忘记!”

俞家,当得起大明英烈这四个字。

俞氏一族的一将二相三侯”,都是明朝初期的开国重臣。

俞通渊的父亲俞廷玉在朱元璋渡江攻打应天的时,带水军归附,后来为了大明慷慨战死,死后被追封为河间郡王。

俞廷玉的长子,俞通渊的大哥俞通海,在历史上更是大名鼎鼎。

朱元璋登基之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大元,而是雄踞湖广之地,拥兵百万的一代枭雄陈友谅。

当年双方在鄱阳湖发生大战,朱元璋国号为吴,陈友谅国号为汉。陈汉水军船坚炮利,都是几十丈高的大船,朱元璋的水军不能敌。

危急之时,是俞通海挺身而出,杀出一条血路拼死帮朱元璋反败为胜。是役,俞通海壮烈战死。后来常遇春等人奋勇,杀败陈友谅。朱元璋抱着俞通海的尸体,失声大哭。

而这位俞通渊在历史上也绝对算得上英烈,建文帝即位之后,不待见这些老将,让他回家养老。然而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朝廷无人可用。

建文帝下旨,让俞通渊领兵。

在最惨厉的白河沟一战当中,南军溃败,朝廷的兵马让朱棣杀得落花流水。

俞老将军须发花白,言称要报太祖皇帝厚恩,拒不投降,毅然战死在白河沟中。朱棣亲自为老将军收殓尸体,隆重下葬。

闻听大明英烈四个字,俞通渊先是一愣,随即双眼通红,郑重下拜,哽咽道,"得吴王如此称赞,吾父吾兄,死得其所!“

”老将军,快快请起!“朱允熥亲手扶起老将军笑道,”折煞晚辈了!“

”吴王殿下礼贤下士!“蓝玉称赞道。

军中武人们纷纷咧开大嘴大笑,其中有人大喊,”还是吴王殿下对俺们好!“

”那是,吴王殿下是太子爷的嫡子,跟太子爷一模一样,最是体恤咱们这些粗汉!“

”吴王殿下是常大将军的外孙,身上也有咱们武人的血!“

朱允熥的舅舅,常升笑道,“请吴王殿下入营,检阅三军将士!”

朱允熥点头,“上马!请诸位带我见见,咱们大明的好男儿!”

~~~

“杀!杀!杀!”

“吾国大明战无不胜!吾君洪武,天下布武!”

震撼天地的呐喊声,让朱允熥胯下的战马不安的扭动身体。

也让朱允熥刚刚冷却下来的血,再次沸腾。

视线中,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战旗,是一眼看不到边际的铁甲方阵。

这些方阵,就像一座座大山矗立在天地之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他们。

初夏的阳光热烈,但是在大明男儿雪亮的盔甲面前,阳光黯然失色。

他们的盔甲上,他们的兵器上,他们的头盔上,反射出令人心悸,又带着澎湃战意的光芒。

那种光芒叫做锋芒,这些人就是大明屹立于华夏天地之中,最锋锐的锋芒。

这些士兵像是一把出鞘的宝刀,杀气腾腾。

“吴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校场上,无数士卒的呼声中,朱允熥挥手赶开要搀扶自己下马的侍卫。纵身从马上跳下,然后双手扶着腰间玉带,缓缓走上点将台。

“下次再来,我要穿盔甲!”

朱允熥边走边想,走到点将台上。

蓝玉站在朱允熥身边,抽出长刀,大声嘶吼,“儿郎们!检阅式,开始!”

~~~

--

作者有话说:

新人新书请大家支持,如果您喜欢请您点赞收藏,谢谢您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